跨过人性阴暗、肉食丛林,女弃婴如何站上男性主导的国际象棋界之巅?(3)
她想尝试如她看过的那则令其震惊的新闻报道一般(一个收藏家将买来的名画用橡皮擦除),用药物这个类橡皮擦的物质,抹除对童年的痛苦记忆。
这份记忆不但包含生母的死亡,也来自她孤儿院时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寂寞岁月,和在被领养后受到来自同龄人排斥的辛酸。
药瘾让贝丝一度误以为是靠它支撑自己在棋坛连战连捷。好在她身边一帮知心朋友帮其戒掉药瘾,才让她摆脱了数年来困扰自己的心魔。
所以“弃”对贝丝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她只有放弃以往的陋习,才能换来一个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至让药物把自己毁得一干二净;另一方面,她只有放弃逃避,才能过好接下来的生活。
弃药称后,以独立姿态完成自我救赎与和解,大概是《后翼弃兵》为何能激发广大女性观众共鸣的原因。
“女孩儿从不下国际象棋”
就如同人们一开始认为擅长国际象棋的苏联人智商水准高于美国人一样,“女孩从不碰围棋”这种事,在那个保守的年代似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甚至当初领贝丝入门的萨贝起初也视作理所当然。
在这项看不见的规则约束下,贝丝的同龄人——学校里那群被按“淑女规范”培养起来的一批女孩,她们早恋,过着被世俗认定的“女孩应有的生活”,然后在毕业后仓促嫁人生子,草率了此余生。
贝丝对国际象棋的执着和热爱,以及她随后在棋坛获得的成就,无疑是给当时主流偏见的一记响亮耳光。不过,在满是男人的象棋世界,贝丝仍难眠受到男性的影响。
有人对这部剧的总结到位:男人都想帮你,但其实是想睡你,但其实还是想帮你。
在贝丝的成名路中,先后有三个男人与她有过不同程度的肌肤之亲。三个男人一开始都因为贝丝以女棋手姿态挫败自己感到不满,随后又不可避免地被贝丝身上散发的女性魅力给吸引,与贝丝陷入一段段暧昧的感情漩涡。
三段感情也许让《后翼弃兵》显得套路,却又向观众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真正优异的人注定孤独,她单身的理由,可能只是因为她周边缺少一个配得上她的人。
其中,贝丝的第二段感情——哈利的知难而退,充分说明这种不对等关系所引发的必然后果。
情人做不成,不代表大家不能成为彼此帮衬的朋友。冷战的特殊背景下,贝丝代表美国出战苏联,背后同样少不了这帮男性友人的献计献策。
虽然苏联大师博戈夫临时变更战术,让获得众人支持的贝丝不得不再次回到1v1的智力鏖战中。但她和这几位男性超越一般境界的友谊,无疑是帮助她克服心理障碍,重新找回棋局主动权的关键(另一位孤儿院的女伴对贝丝而言同样举重若轻)。
如果说贝丝闯入棋坛之初,是为了证明女人同样可以在变幻莫测的棋盘上大展拳脚。自如游弋于几个男人之间,则让她在那个保守年代显得另类、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