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人性阴暗、肉食丛林,女弃婴如何站上男性主导的国际象棋界之巅?(4)
抽烟、高中失贞、有严重的药瘾……种种瑕疵都不妨碍贝丝成为一个用棋艺对手“羞辱”得面红耳赤的天才。
一个独立的人很难被定义,一个自由的人则很难被理解。
尽管美国象棋协会不满贝丝的不拘一格与浪荡不羁,但毫无疑问,,贝丝是自由的。
她用取得的成就,否定了世俗对于女性的偏见,她用感性和天才,征服了异性的傲慢。
这样的女人,谁不爱?
一个被忽略的角色
和任何功成名就的人物一样,出名对贝丝而言并不总是积极的,尤其在冷战背景,这个人物不自觉地成为了东西方意识形态打压彼此的工具。
赞助她出征远东的基督教会,将她视作向无神论者宣教的代言人。美国政府则把她塑造为打破苏联垄断象棋届的国家英雄。
但贝丝对象棋的初心未曾改变,无论外界如何别有居心,她的目光永远聚焦象棋本身。
所以,她可以为此毅然拒绝前者的赞助,自费前往苏联参赛,尔后又逃离后者的控制,去往苏联民间,和当地百姓来一场友谊赛。
贝丝的“任性”,除了她本身的性格使然,其实剧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交代——她的寄养家庭。
和贝丝的生母一样,养母阿尔玛同样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在领养幼年贝丝期间,她和丈夫的婚姻关系就已经来到破碎的边缘。
尽管这段痛苦的关系让养母成天郁郁寡欢,但在对待贝丝的教育上,她同样开创了那个年代难以想象的先例:
女儿既然有天赋,那就让她翘课去参赛,她甚至亲自出面撒谎请假;女儿人生的第一次交代得很草率,但没关系,她明白这是青春期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种放养教育看似没心没肺,但恰恰塑造了后来的贝丝。
早夭的孩子让养母失去了成为母亲的机会,不够理想的婚姻生活,则让她看清了“正确”背后的虚伪和代价。
作为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阿尔玛一开始也不赞同女儿过于“另类”的兴趣爱好,但随着女儿逐渐打响名声,她跳出了惯性思维,选择了支持,甚至担当起对方的经纪人。
这个选择背后需要的勇气丝毫不弱于贝丝决定当一个职业棋手,因为本质上讲,阿尔玛的抉择同样很难用世俗意义上的“好母亲”形象去定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最终成就一代棋后,她才是剧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功臣。贝丝成长期间的关键几步,她都是领路人。
从一个普通的女高中生到后来享誉全球的棋坛女王,人们只记住了贝丝的名字,却不记得这位背后默默付出的平凡女性。她深知自己的平庸,所以只能在隐忍中选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