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林凡:花了10亿,我学到了这6个字(2)
这在他们看来是人才的不同阶段。美团的人解释说,阿里组织部的人才之所以能调来调去,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比较相似,所以在前10~15年都比较成功,因为那个时候阿里没有大的竞争对手。
但这几年阿里打的就有点辛苦了,电商要跟拼多多、京东打;外卖方面,饿了么要跟美团正面硬打;金融方面,蚂蚁金服要跟微信支付打。在打这种硬仗的时候,组织部那套运作方式就不那么可行了。
因为阿里组织部的打法是有时代背景的,2000~2010年,中国互联网遍地黄金,那个时代的竞争跟今天的竞争完全不在一个位面上,只要你有一些优势就可以胜出。
但今天的竞争太惨烈了,是全方位的竞争,用组织的打法一定会降低效率,而用关键人才、能够连续打赢硬仗的人可能是最有效率的。
所以,CEO要在公司的效率和未来的成长性上不断做取舍。
如果你现在要跟市值千亿美金的公司打仗,这场仗怎么打,跟你现在用什么样的人有很大关系,你到底用的是内部组织培养出来的人,还是从市场上面挖到的竞争对手里最牛的人,还是你跳出整个竞争对手的领域挖到的全行业最牛逼的人,这是完全不同的人才配置的思路。
3.脉脉三次失败的创新
2019年,我们在脉脉内部轰轰烈烈搞了三个创新:
第一,内容社区。脉脉实际上是一个资产社交平台,有很大的内容社区,所以我们就想把同行业的圈子交流在我们平台上做起来。简单来讲,就是微信群模式。
我们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行业群,每个群的痛点是什么:一,只能有几百个人;二,文件七天后自动过期,信息的沉淀非常低。
我作为产品经理出身,特别擅长找各种各样的痛点。我就想,怎么设计一种产品让成千上万的人讨论一些事情?能讨论得开、能沉淀得好,这绝对是一个需求。
我们当时还头脑风暴了几天几夜,想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点,跟做这件事情的人反复交流、反复讨论,最后我确认他跟我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然后把这事交给他干了。
第二,内推。我们知道招聘中高端人才的时候,50%以上的人才都是靠朋友推荐的,但今天没有有效的朋友推荐流程,这也是个痛点,也是个需求。
然后,我们想了一个很牛的产品形态,也交给了另外一个人干,但这个人不是跟我的想法不一样。于是,为了盯住他,我决定自己跳到这个项目里,跟他一起做这个事情。
第三,关系网络。我就不展开讲了。最终的结果是这三个战略创新全部失败了,全都没探索出来。
那个时候,我觉得是人用错了,我们需要的是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两个特质:坚持。
第一个做内容社区的人特别理解我的意思,他冲进去后失败了几次,他就觉得这玩意儿不太可行,就放弃了。人一旦放弃了,你再想让他全身心的去想这件事情就很难。
第二个内推项目,我直接跳进项目后发现:如果CEO跳到一个创新业务去,,所有人都是打手,都只能听“我”的,他自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脉脉今年能慢慢走出来,就是坚持做一件确定性的事。因为确定性的事比较容易有小的胜利,而小的胜利会让团队慢慢进入一个士气高昂的打仗状态。
但在2019年的时候,把全公司的力量都压到了这种具有创新的、不确定性的事情后,失败后整个公司的状态就会特别低落。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要做不确定性的事情,在人才配置上就必须想清楚配什么样的人进到那个地方去,而这些东西跟目标直接相关。
如果你想要追求10倍增长,就一定要靠创新;如果你想要确定性,就一定要把目标设成30%~50%。
所以在定目标的时候,要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研究清楚竞争对手、人才配置、关键的突破路径。
4.自生长的职言社区和高难度的实名内容
脉脉是做内容社区的,我们应该以实名的社交为核心去做内容社区,但在这几年时间里面碰到了一个很具体、很鲜明的问题——中高端人才不太愿意发内容。
我们看内容的人是想看中高端人才在企业摸爬滚打5~10年的人在经验上面、在成长上面有什么收获。所以你会发现,发内容的人和看内容的人怎么都连不到一起去。
但另外一个事情是我们的匿名社区——职言,从创立脉脉开始就有这个板块,到现在从来都没有投入超过5个人去做这个功能,但这个功能一直很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产品形态,就是你没投入多大力量,它也会自行成长。
所以我们今天就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要不要投入一点力量做职言,把它改造的好一点,把它改造的对CEO更友好一点,但对员工又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场。我们今年就做了一个“同事圈”,成长得特别快。
通过复盘,通过用户的反馈,你会发现到底选择的是一条特别难的路还是一条容易一点的路,这个事情还是挺有讲究的,所以这个可能是复盘去撬动实现难度的。
通过以上这几个案例,其实我想讲的就是一件事:战略、人事、运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千万不要孤立的用一个维度思考,而是应该以互相之间有依赖关系的去思考。
为此,我画了很细的全景图,它有很多地方是互相依赖和互相咬合的,我们千万不要孤立的去学。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主办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