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永恒的现代性出发 | 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2)
杨军发现,曹禺作品无论题材故事多么不同,总能找到特殊情境下人物的特殊生存状态,“像周朴园、繁漪、周平等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都是从他们特殊的生命状态中生发出来的,这种冲突具有不可解性,虽然故事会有情节性的结局,但它并不给出一个答案”。杨军认为,今天我们在创作中营构的矛盾冲突,似乎在戏剧结束时都会得到解决,但其实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戏剧作品,其矛盾冲突往往是无法解决的。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雷雨》剧照李春光摄影
这种“什么都能解决”的戏剧,厦门市剧协主席、剧作家曾学文称之为“完成主题任务式”。在曾学文的视野中,这是目前现代戏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模式——人物行动、情感、矛盾冲突都为完成主题任务设置,比如扶贫题材剧目,主人公身边的人和环境因素就围绕扶贫这件事形成阻力,人的阻力包括干群冲突、家人不睦等,环境的阻力像洪水淹了好容易种植的作物等等,最终主人公经过努力,获得乡亲和家人理解,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以完成主题任务为诉求讲述故事,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因为作品只叙述事件,缺乏审美层面的表达,无法抵达深层的共鸣。同时,这一叙事模式从结果倒推过程,用已知的终点对主题进行演绎,缺乏对故事发展的未来指向。”曾学文以电影《夺冠》为例,分析什么是具有现代性的叙事模式,他看到,《夺冠》没有简单重述中国女排的夺冠故事,而是在重温她们的奋斗历程中,呈现中国体育观念如何不断发展及其对人的改变。“这一叙事方式是将人置于任务之上的。”受此启发,曾学文说,“精准扶贫实际上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它要让每一位土地拥有者真正获得幸福感、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扶贫题材创作的目的不是在舞台上重复已知的过程和结果,而是在艺术的深刻表达中重新发现‘人’,在这个意义上,《夺冠》的叙事方式具有参考价值。”“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排演中国的《赵氏孤儿》,整个剧组觉得排不下去了,他们自问,我们有什么权力去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为了让戏更符合当下价值取向,他们让父亲到孩子的坟前去道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剧作家喻荣军说,“当今国内创作者对《赵氏孤儿》也有新的思考,现代性有时候没有那么复杂,它就是回归到最本质的人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6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