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永恒的现代性出发 | 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3)
“沈从文先生讲‘要贴到人物来写’,就是要进到人物心里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创作者自己做不到的,就别写到人物身上。”剧作家沈虹光认为,回归人性的前提是创作回归自我,她说,“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这个认识不一定是理性的,保持个人的认识、守住个人的感受对于创作非常重要,大家都经历的事件,我的感受是什么?这种感受甚至不能像申报项目一样去汇报,一旦说出来以后,他人的反应会限制创作者,阻碍创作者继续发现和开掘。”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日出》海报
“编剧在创作中要糊涂一点,如果一个剧本主题、立意、人物、故事指向非常明白,都体现功能性,这个戏就不好看。就像人工修建的水渠,它便捷、高效,但它不美,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像一条天然的河流,有淤泥、有杂草、有鱼虾,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都是不同的,它有多义性,才能让人一唱三叹。”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编导部副主任、剧作家李冰认为,为此,创作者要听从内心的召唤,要感到不吐不快,对生活的体验要感到“一定要写出来”,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将是水到渠成、耐人寻味的,具有时空穿透力的,甚至能让读者、观众发现作者自己没有想过的新的内涵,达到“作品大于作者”的效果。
“我们一般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正面价值,代表着创新、时代感,我以为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应该具有普遍价值、具有永恒性。”剧作家任永新表示,如果现代性之中不包含永恒性,那么对现代性的追求很可能走入一种应时应景的误区。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也表示,现代性不是简单的当代性,在当时体现“当代性”的作品,今天看来也可能是过时的,比如,曹禺的一些作品或可以称为当时的当代剧作,而《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这5部作品则是突出具有现代性的,今天上演,依然没有时代隔膜感,其中的价值观是超越历史的。罗怀臻表示,大量当代作品并没有现代性,甚至不如古装戏、不如神话,现实生活并不理所当然具有现代性,它照样可能传达出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观念。作品中的现代性是创作者的思索和赋予,具有现代性的作品,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家》剧照李春光 摄影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剧作家林瑞武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一批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水平高超,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现代作品,如郑怀兴的《新亭泪》《傅山进京》,王仁杰的《节妇吟》《董生与李氏》,周长赋的《秋风辞》,魏明伦的《巴山秀才》《变脸》,郭启宏的《南唐遗事》、罗怀臻的《金龙与蜉蝣》《典妻》,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郭大宇、习志淦的《徐九经升官记》等,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创作者以真切的人生体验、独到的思考,发现、选择、挖掘、处理题材,写自己真正想写、喜欢写的内容,即使是委托、邀约之作,也从自身的真实感受出发,不为功利心所驱使;坚持文学是人学的创作理念与信条,以人道主义、人文情怀关切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困境,洞察、揭示人性,创造具有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以二元对立的真善美、假恶丑或先进、落后的概念来创造人物形象,林瑞武表示,这些经验应当成为当下戏剧创作守正创新的参照坐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6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