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素描遇上中国笔法,徐悲鸿们是这样画的!
当西方素描遇上中国笔法
——“中国素描
中国艺术报记者 陈思静
素描,是用单色或简单颜色的工具描绘对象的轮廓、体积、结构、空间、光线、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是绘画学习、创作的基础,亦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表达方式。那么,何为中国素描?你将在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第一回)中找到答案。 即日起至2021年1月3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第一回)汇聚120余位现当代艺术家创作的280余件素描作品,按照时代发展脉络,分中西一冶、关怀现实、兼收并蓄、民族意韵、多元共存5个单元,系统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素描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并集中展示了每个阶段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素描精品,其中多数作品属首次展出。 “展览之所以称为‘中国素描’,就因为素描是从欧洲传来的,界定为中国素描,就在于展览展现了中国艺术家如何对待外来的东西、如何把外来的东西化为己用。中国素描并不是简单地说是中国人画的素描,而是强调素描内涵的中国精神。”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说。 徐悲鸿的素描拉开了整个展览的序幕,而其素描《男人体》也是展览的海报主体,此作品为徐悲鸿1924年留学法国时所作。徐悲鸿被称为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并把西方现实主义的写生素描移植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将徐悲鸿的素描作为展览的开端,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仰卧人体 潘玉良 20世纪30-40年代
20世纪初期,以徐悲鸿、潘玉良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胸怀报国之志,负笈东洋,西游欧美,开启了中西结合的艺术之路。由他们引入的素描方法,推动建构了艺术发展的新视野,对中国绘画的教育及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开办的新式教育培育了大量艺术英才,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徐悲鸿、刘海粟、李铁夫、潘玉良等到国外学习艺术的艺术家的素描作品中,同样能感受到中国人用铅笔表现物象内在的中国绘画精神。”刘万鸣说。 作为一种以写生为主的绘画方式,素描使艺术保持其鲜活性,体现出绘画语言的单纯之美。当西方素描遇上中国笔法,一场关于艺术的创新探索正悄然开始,并将影响深远。如徐悲鸿留学法国时的同学潘玉良,接受了严格的学院派绘画训练,同时尝试将中国传统画技术融入西洋画的表现中,最终达到“合中西画于一冶”的艺术成就;而作为中国新美术运动拓荒者的刘海粟,置身于中西绘画的艺术实践,,将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进行了革新性的嫁接与实践,在中国画的探索实践中,大胆运用印象派的鲜亮色彩,形成了他独具气派的泼彩风格。 到20世纪30年代,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境遇,以王式廓、石鲁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采用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增强了素描的选材范围和表现张力。刘万鸣认为,“生动感人”“亲切质朴”,是延安时期艺术家的关键词,“素描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简单的工具、简单的材料,但它表现的内容、表现的生活却是深刻的,因为它所表现的现实是鲜活的。看到石鲁、古元等老先生的速写,给我的感受就是朴素和鲜活。这是艺术的根本,也是艺术表达的本质”。
边区老大爷 王式廓 1942年
志愿军工兵 古元 1952年
王式廓的《边区老大爷》、古元的《志愿军工兵》、石鲁的《扛枪的男民兵》等作品,既是记录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历程的载体,又是创作者激励鼓舞人民团结起来继续前进的方式。在田野、在乡村、在战场,艺术家带着简单的作画工具,从画室走向人民,苍劲利落的线条在克制中充满力量,致广大而尽精微,用线条与光影勾勒出时代篇章。扛枪的男民兵 石鲁 20世纪4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在“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以社会主义的强国理想为目标,践行着艺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在新与旧、中与西的对比中继承传统,吸收苏联美术观念与造型方式,强调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手法运用,建立起新中国美术的基础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民族美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现代学术体系。中国美术被赋予新思想、新内容和新形式。这一时期的素描重视解剖、强调结构、追求准确性、博采众家之长,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传祖国壮丽河山、塑造人民新风貌、表达时代新气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美术教育家将造型教学与中国传统美术进一步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素描教育理念。作为造型基本功的素描,在壁画、版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中影响深远。艺术家们继续高举人民至上的旗帜,强调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加大对中国民族风格的意象探寻,颂扬社会主义劳动之美,不断探索着理想主义的审美图式,表达着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积淀着别样的文化情感与历史共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序幕。思想的解放带来艺术观念的变革,中国艺术家从观念、媒介、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艺术探索与创新,在中西对话与交流互鉴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开展多元教学、完善中国特色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强调以笔墨叙事反映社会历史变革,彰显时代改革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用艺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谱写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多彩篇章。 透过展览,可以感受到中国素描与西方素描表达的本质区别。刘万鸣介绍:“中国的线描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西方素描则受时间、环境、光线限制。因为西方绘画崇尚科学,东方绘画崇尚哲学。”而这些作品除了呈现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各时期素描艺术的丰硕成果,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学子认识中国艺术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借鉴,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厚,也让大家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如何把外来文化巧妙地融合、化为己用”,他说。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两个头像 刘开渠 1936年
自画像 蒋兆和 1938年
哈萨克牧民肖像 常书鸿 1947年
男人体 吴作人 1930年
广州起义——素描稿李斛 1957年
人物 戴泽 1957年
捉虱子——素描创作稿 冯法祀 1948年
长沙施粥所 武石 1941年
侧面 林岗 1956年
婆媳之间 伍必端 1957年
女肖像 钱绍武 1979年
老大娘 詹建俊 1975年
朱竹明 靳尚谊 1964年
农奴的女儿巴桑 任梦璋 1965年
驯牛 黄胄 1982年
自画像 潘鹤 1943-1944年
姑娘在想什么 顾生岳 1940 年
还没签名的素描 方增先 2009年
素描男人体 潘公凯 1979年
父亲——素描手稿 罗中立 1980年
大凉山山民 赵建成 2019年
船老大 徐里 1982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 黄华三 2020年
人物素描三 刘万鸣 2018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6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