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电视剧《装台》原著作者陈彦:请给劳动者一个敬重的注目礼(5)
陈彦
陈彦:我自己也是一个打拼者,奋斗者。我始终在写作、阅读、思考。在不同岗位的历练无形中也为我打开了不同的维度。比如说在戏曲研究院做院长时,院里有六七百号人,连家属算在一起有几千号人,生老病死都得管。再加上院门口就有一两千农民工整天拥来挤去,时间长了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另一个,我也是从底层来的,我父亲做了好几个公社、乡政府的乡长、书记,母亲是教师,小时候父亲从这个公社调到那个公社,调了好多地方,老百姓到公社来找他办事,我老听他说,都是些可怜人。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现在我还记得父亲说这话时的样子。
记者:《装台》写作到现在将近十年了,回过头来再看这部小说,感觉有没有不满足的地方?
陈彦:有一些难忘的细节还没有写进去。比如上一次回西安,我又看见生生在剧院门口等生意,头靠在三轮车帮上,身子窝蜷在里边,两个脚很高地翘着,看来等的时间不短了。看那种等着人来找他干活的难场感觉,我眼泪哗的一下就出来了。讨生活真的不易。我的小说里还缺乏这样一个等待的细节。
记者:除了人物的变化,小说的风格和电视剧也有较大不同。原著小说是让人心酸的,沉重的,但电视剧则是轻喜剧的风格。您如何看这个变化?
陈彦:《装台》这个小说本身读起来也比较轻松,我很注重小说笔调的轻快,小说应该有一种轻快的调性。当然轻快并不意味着漂浮和轻松,有时越轻快越有一种沉重感。电视剧定位以喜剧的风格呈现,我觉得很好。
记者:《装台》里人物各有面貌,语言各有特点,非常鲜活,如何做到?
陈彦:在西安生活了那么长时间,我觉得小说应该写出当地的特色。今天看《水浒传》,里边有很多都是民间的、地方的语言,读来特别有感觉、有意味。我写小说时比较注重陕西话的使用,但为了方便读者,有些太过于地方化的语言还是做了转化。出版时,编辑觉得读不懂的地方,他们反复征求我意见,后来也有一些让步和调整。
马晓勇先生这次在改编时更强化了陕西方言的运用,导演李少飞和美术工作者们又加重了这种烟火气元素的多重运用。再加上张嘉益、闫妮、孙浩等一批演员就是陕西人,他们这样说话、处事是从生活中自然流淌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