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往的经验看,学历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拥有者的背景能力,而取决于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
清华北大的学子去街道办被认为大材小用,高学历的 985 学霸成为某些深圳小学的标配,清华博士回家教书受到争议......这些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学历贬值的讨论,尽管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科院院士崔向群曾说,现在的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生、大专生没什么区别。
· 1977—2018年,中国学生参与高考(studen taking the Gaokao)、大学录取的人数(Students admitted)以及录取比例(Admission rate)变化趋势 /来源:World Education Services
美国劳动力市场公司 Burning Glass 早在 2014 年就报道,保险、行政与销售这些门槛较低的职业正在经历「文凭升级」,例如在行政岗位中,只有 19%的工作人员拥有本科学历,但他们却有 65%的招聘广告要求应聘者拥有学士学位。尽管许多人对此的解释是:技术改变了许多工作的性质。岗位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具有更多知识技能和更强的思维能力的人才。神坛跌落的不止有大学生
实际上,早在人们感叹大学学历无用之前,中专学历就已经遭遇一波更为的惨烈学历贬值。在 1982 年以前,中专学校与大学为同一等级,大多数中专只招收高考生,而中专毕业生也能报考研究生。例如,中科院院士陈竺,曾高考落榜后,奋战两年进入江西省上饶卫校读书,并在 1978 年考取上海第二医学院研究生。从 1983 年开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我国大规模实施从初中生毕业生选拔人才就读中专的政策。在当时,中专录取率不足 10%,中专学生不仅包学费、包分配,甚至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这时的中专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是实现「鲤鱼跃龙门」的最佳途径。城市户口、干部身份,正式编制.......即使放到现在依旧是不小的诱惑,更何况是在城市流动依然受限的八九十年代。在这种情况下,中专生源质量优秀,师资过硬,经费也比普通高校高出不少。甚至有些本科学校因此改为专科学校。例如,成都大学便在 1983 年停办本科,只办专科。
·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句话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当时中专地位绝不亚于现在的 211 高校,而售货员则因为供销社等历史原因,被看成前途无限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八九十年代的部分大专教材,封面印刻「普通高等学校」的字样。当时的专科教育强调理论知识,教学方式和现在的普通本科没有大致差异。至于中专彻底实行职业教育,则是 21 世纪后的事情了。中专的没落,始于 1998 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全面实行并轨改革:市场机制被引入,学生需要缴费入学,毕业生需要自主择业。中专毕业生的身份瞬间一落千丈,从「家族的荣耀」成为无身份,无土地,无工作的「三无人员」。1999 年的高校扩招,则让中专学历彻底贬值。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我国高校在当年展开大幅度的扩招,生源指标较 1998 年增幅高达 48%,这导致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中专在经历这两件事后,吸引力瞬间一落千丈,生源质量也直线下滑。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中专的实力依旧雄厚,不少有名望的教授都在中专担任职务。在高校合并浪潮中,真正的中专多与当地高校合并,例如东南大学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副师级中专,培养了多名院士)和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部属中专)、大连海事大学合并大连海运学校(部属中专,培育多名船长)等。如今的中专,则多是此前差生上的技工学院等升级、合并衍化而来。
· 高校合并专科学校从而成为 985 高校的基本情况 /来源:自制,若有不全请及时指出学历贬值:全球性难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8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