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解绑,为中专生带来了灭顶之灾,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却是利弊参半。一方面,在下海潮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都希望摆脱分配的控制,下海经商。但教育部的分配指标中并没有外企和名企,这让一些知名企业不得不只能录用那些辞职或者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为了改变人才分配的弊端,政府早在 1987 年就尝试以「供需见面会」的形式推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1993 年,北京曾举办「供需见面会」,本科毕业生在外企的签约率为 90%,平均月工资为 1000 元/月(当时全国平均月工资仅为 270 元)。工资的巨大反差,无疑推动了更多的年轻人下海,而不是继续在「包分配」的牢笼里浑浑噩噩。另一方面,取消分配确实给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带来诸多困惑。例如曾经想当官的刘强东,在取消包分配的背景下后,去外企工作两年后,便在中关村的小柜台销售光磁生意。并且,随着分配逐步取消的同时,是我国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1993—1994 年,财政、金融和外汇三大赤字同步爆发,国民经济增长乏力。1997 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不乐观,中国经济逐步走向产能过剩阶段(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在 1995 年就已成为热点话题。为了更好在市场中谋取职位,大量的「学术无产者」期望在最短时间里学到知识技能,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专才替代通才成为了发展趋势,学历贬值不可避免。实际上,学历贬值是市场经济和大众教育下必须面对的难题,全球都在经受学历贬值的焦虑。例如,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英美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一直在上升,但超过一半的人失业或从事不需要学士学位的工作。
· 1987—2010 年美国人均授予的大学学位变化,其中硕士学位呈现爆炸性增长
· 2000—2017 年英国国际学生增长趋势
与学历贬值相应的是,高分成绩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寻常。例如在英国,获得「『第一』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从 1997 年的 7%增长到 2017 年的 26%」......由于成绩贬值,导致课外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在招聘学生时考虑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同等条件下,分数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分数不能让企业信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随着技术呈现指数性增长趋势,学校或因为惯性,教学内容也在逐步和社会所需脱节,导致不少学生空有一身屠龙之术;或因为随大流而设置了没有实力开设的专业,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对学历失去了敬畏,高材低用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 你把学校教的东西装备齐全,出社会工作的第一天
在学历贬值,分数膨胀的同时,野鸡大学也在全球泛滥起来,这种情况在美国最为常见。在美国,由于没有「大学」的认证机构,因此每个美国人只需半小时的注册时间和几十美元的成本,就能创办一所「世界名校」。美国电影《录取通知》讲的便是一位落榜学生自己创办大学的事情,电影中所描述的一切,都可以在美国社会中找到影子。有意思的是,这些野鸡大学的文凭,大多颁发给了中国学生,其中以 MBA 学位最为火热。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便深陷学历造假事件,在其拿出西太平洋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后,被人指出其为一所贩卖学位的野鸡大学,只需要 5000 美元左右即可购得一张博士学位。野鸡大学的泛滥,带给美国的是移民问题。而为了解决非法移民的问题,美国移民局甚至自己创建了野鸡大学来「钓鱼执法」,这些自导自演的闹剧,无疑加速了学历贬值的观念。学历能否让我们生活的更为公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8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