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大变身》主题教学下,老师向家长发出了“与孩子们一起当个石头收藏家”的邀约,带着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地方领略不同石头的风采。接下来是“我与小石头的亲密接触”的主题下延伸活动,小朋友们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等活动中探索石头的特性。在孩子们与石头“亲密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神秘石头”里藏着奇怪的东西,全体目光也都聚焦于此。课程取向应该关注儿童当下,兴趣是当下之一,倾听、追随儿童去发现儿童当下的兴趣,课程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老师:“因为一块‘神秘石头’,普通的石头分享变得不再普通!”大家快看呀!这块石头里有奇怪的东西!我们一起把它挖出来吧!
这块“神秘石头”或许是家长的“有心”之举,而老师要做的正是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带着小朋友们一起探索,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群策群力地寻找一切方法,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把藏在“神秘石头”里的奇怪东西完整地挖出来,并且初步探索奇怪东西是什么。
老师:“你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小朋友们把“神秘石头”里的奇怪东西挖出来。”
“用手来挖吗?可是用手来挖的话,手会变得很脏,还会受伤!”
“我们得想个办法,找些工具来挖。用什么工具比较好呢?”
“我觉得可以找一个锤子,把石头敲破。”
“我家里有一把大铲子。可以挖石头里的东西。”
在孩子们探索的过程中,应当先学会当一个旁观者,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老师还是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鼓励孩子们把已有的经验运用到探索当中,老师引导和支持孩子们当一个有智慧的探索家,让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
通过第一次的挖掘尝试,小朋友们将收集来的工具一一试用,发现了每个工具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小朋友们评选出了自己心目中最佳挖掘工具。周周:“钉子尖尖的嘴可以帮我们很快地挖洞,但是我们的力气不够大,还是需要一个锤子还砸钉子,所以我觉得钉子和坚硬的擀泥杖是最完美的搭配!”萌萌:“在挖掘的时候,出现了好多好多灰,这些灰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牙刷和刷子可不能少!”为了加快速度,挖掘探索小队决定分工合作,并且使用组合工具进行扫灰、钉钉子、锤、铲的工作。
经过挖掘探索小队的不懈努力,“神秘石头”里的奇怪东西全都挖出来啦!
TT:“全是动物骨头!”
周周:“我刚刚在挖的时候就知道奇怪的东西是动物骨头了!”
TT:“那会是什么动物骨头呢?”
萌萌:“这肯定是恐龙化石,我见过!”
茉茉:“把这些骨头拼起来,就能知道是什么啦!”
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并且由于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要求“我自己来”。因此挖掘探索小队一人随意拿到一些动物骨头,或拼着或摆玩着。老师要对小朋友们进行支持和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年龄特点带来的局限性,并且在顺利拼装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本领。
老师:“这些东西想要拼起来就能够看得出是什么东西了,但是你们每人拿一块,就没有人可以拼得成,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人来拼,其他人观察了哦。”茉茉:“可我们得先分分类,有一些是动物的脚,有一些是尾巴,有一些是身体!”
第2次尝试拼搭:将骨头进行分类,经过多次尝试都无法成功拼好这些动物骨头。钥钥:“等等!每个零件上都有圆圆的东西,有是突出来的,有的是凹进去的。”萌萌:“这个就是卡扣,只要把卡扣对准连接,就可以把恐龙拼好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十分困难,挖掘探索小队经过多次尝试,都无法成功拼好这些动物骨头,他们陷入了困境。初步探索了各个零部件应该如何拼装后,怎么样才能把卡扣卡准卡牢,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班级的小朋友们的拼装讨论大会却如火如荼的举行着,一起聚焦现场,看看他们有什么拼装妙招吧!
发现问题:双面胶的粘性很强,每个零部件都能够粘起来了,但是歪歪扭扭地粘起来看不出物体的轮廓。
发现问题:黏乎乎的胶水,粘在了零部件上,不仅仅不会让拼装更加顺利,还非常粘手,让零部件变得脏兮兮的。
挖掘探险小队经历了无序拼搭到归类拼搭的过程,把拼图的经验运用到了“奇怪东西”的拼装上,在独立操作上有了质的飞越。还不断提出新的方法,进行多次尝试进行拼装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过后小朋友们兴趣明显下降,拼装完成对小班幼儿来说确实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因此,老师要做的便是为孩子们提供其他帮助。
恐龙解密小队技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恐龙知识,并且勇于向其他人介绍恐龙,解答恐龙谜题。小鑫鑫:“不是不是,是长尾巴龙,你看它有很长很长的尾巴,甩出来就能把树甩断!”班级因为“神秘石头”里挖出的恐龙化石而沸腾了!这个恐龙化石到底是什么恐龙呢?
小朋友们对恐龙和恐龙化石十分感兴趣,那么就抓住这次的机会号召爸爸妈妈带着小朋友们用各种各样样的方式,去正式地领略一番恐龙的魅力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39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