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三才子:王小波、冯唐、王朔,谁的文学造诣更高?
北京作家语言比较生动、幽默,读来让人有阅读快感,从老舍开始,北京作家的幽默似乎就是一脉相承的。
内容来自茂名啵http://www.0668bo.com
王小波、王朔、冯唐都是北京作家。这几个人的作品风格有相似之处,因此常常被人相提并论,并试图对他们的文学成就做出比较。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文无第一,硬要说这三个作家里谁优于谁,肯定都有很多异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王小波、王朔、冯唐各自的作品,对他们进行一些比较,再由个人的喜好来排出自己心中的一、二、三,这是可以的。我心中的排名留到最后来说。
01
王小波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母亲是国家教育部的干部。1952年他的父亲在“三反”运动中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王小波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对他后来特立独行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4年王小波赴美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先后写了《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作品。
在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的大合唱,
谁一旦对它屈服,就永远沉沦了,真是可惜。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在生前,王小波本人以及他的作品并不那么知名。有人觉得,这是因为他笔下特有的黑色幽默与当时的文学圈有些格格不入:例如,他可以在《红拂夜奔》中塑造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所有人物没了历史上的面貌:李靖考不上官,以发明东西为生,结果他发明出了开根号机;红拂女私奔只是因为好玩……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常常会有各种荒诞描写,这也是其作品充满争议的原因之一。
1991年,王小波的中篇小说《黄金时代》获得第十三届台湾《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引起港台文学界的关注。但却并没有进入到中国大陆批评家的视野,当年只有《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黄金时代》获奖消息,称王小波为“文坛之外的高手”。

直到1997年,王小波去世以后,他最重要的作品集《时代三部曲》才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即使是在现在大学中文系通用的教材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2007年第2版)和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99年版)都对于王小波只字未提。
作家阿乙曾说,王小波厉害的是他的幽默和坚决的嘲讽态度,这两块是容易展现自己的。他的文本留下的都是三个字:王小波。也许他和鲁迅一样,在针砭时弊上有突出贡献,但从求知层面说,他误人不浅·····今天,王小波的接班人出版的那些书仍然受到热捧,他们兜售的是常识和最基本的道理。而受众大多数为大学生和青年人。这样的书方便他们建立起自己对于社会的蔑视,容易将他们弄到一个精神上的高位····王小波展现的是一种很好的入世态度,但他制造的不是艺术。
02
王朔
1958年王朔出生于南京,他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后来王朔就到北京读小学、初中去了。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写了《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乾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关于王朔及其作品的争议,自从其1990年代初其成名后至今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甚至被称为“文坛恶评家”(他在公开场合批评过很多作家),在又有部分人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另一方面也有人称王朔是“新京派”的代表人物(相对的传统京派指老舍等人)。

“调侃”是成为王朔语言的最大特色。王朔的作品影响之大不用说的,他的语言风格影响了一代人的说话方式。王朔式语言深入大街小巷,电视电影,无处不在。如今娱乐喜剧都未脱离王朔的影响。电视剧《渴望》、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后来的电影《甲方乙方》、《阳光灿烂的日子》、《梦想照进现实》、《非诚勿扰2》等等,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03
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冯唐的笔名出处,他原名叫张海鹏,是70后作家,比王朔还小十多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