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摧毁的坚定,往往来自第一现场
曾经有很多人在我主讲的创业活动里问我:“到底我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有持久热情和坚定目标的人呢?”我出生在新疆,从小,我就知道,新疆在遥远的从前是一片海洋。每次坐着我爸的车开进天山山脉时,我都能从车窗外,山体上明显的岩体分层线上看到地壳变动的证据。山顶是一种颜色的岩层,如同蛋糕一样,山峰和山腰处,山石齐刷刷变成另一种质地和颜色,非常神奇。但我仍然对新疆曾经是海,不那么有感。尤其是当黄沙遮天蔽日在3月春风里呼啸而来,在窗台上留下可供麦苗发芽的厚土时,我更清晰的感觉是:这儿就是戈壁与沙漠,海这个字,压根想不起来。我回家过年,我爸说起十来年前他的朋友曾带他去附近一座山坳里,在一面山墙上看见一条嵌进岩壁的黑色长蛇,还有鸡蛋大的玛瑙,螺旋状的化石,感觉那是个奇异的藏宝地,很多人都在里面见到了神奇的东西。不知现在,这些宝贝还在不在。这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在我的催促央求下,我爸带我到他朋友家夜聊,定了进山的日子。攀了6、7米高的垂直岩壁,越过洪水冲垮的山体塌方,再走过一截茫茫黄土路,爬上数座布满碎石的陡峭山坡,几乎快要放弃希望的时候,我们突然看见了一面岩壁。岩壁上嵌着大量菊石、角石的化石,由于风化作用,菊石的身体在岩壁上突了出来,某些角石甚至可以看出它曾经光滑的外壳。我们没有工具,无法取出这些化石,只能触摸,感受,惊叹。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亲见、触摸如此大的海洋生物化石。它们是来自4.7亿年前的奥陶纪的生命痕迹,看着它们,,我的脑海里漫起无边的海水,岩壁上的菊石和角石开始在海水中游动,虽然眼前是昏黄落日下的戈壁荒山,但是“新疆曾经是海”的这个信息,却在那个瞬间,从扁平的知识变成了立体、牢固,且无法撼动的体验。因为它是一个人的一手经验,是体验与现实的无缝链接,由它创造出的内在事实,能够产生不可撼动的坚实力量,可以抵抗的住各种质疑、挫折,形成诸如信念的东西。因为你亲自看过、听过、体验过,这个事实和你的头脑、内心、身体感受结合在一起,其他人想要质疑和推翻,哪有那么容易。在我参与过的N多场创业项目说明会里,许多焦虑且狂热的创业者,想要抓住风口,成为弄潮儿。但当投资人问起,为什么必然要做这个项目时,他们的回答多半是:“现在市场大环境是……我的朋友曾经……某某某曾说……。”而我最常问他们的问题是:“你的目标,经历过多少真正的第一现场?”什么信息都有,唯独没有大量的第一现场的真实体验。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谓目标和信念,都脆弱的不堪一击,既经不住现实细节的叩问,也抗不住旁侧突来的诱惑,更抵不住风险和挫折的冲击。电影《大空头》,就是对重视第一现场和漠视第一现场区别的最佳注解。《大空头》的背景是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如果你对这场经济危机稍有了解,就会知道它的源头来自美国房地产业的次贷危机。粗暴解释,就是银行大量放贷给买不起房的人,营造出虚假的繁荣和投资盛景,最终很多人还不上贷,房地产泡沫破裂,大量放贷的银行破产,最终波及到其他行业。在这场危机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这样的老牌顶级银行直接宣告破产,华尔街遍地焦火,但也诞生了几位超级富豪,他们中最显眼的,是一位叫做迈克尔·布瑞的基金经理。这个曾经的loser对数据有着超群的敏感,酷爱做研究。当他从基金市场中发现房地产的情况极不稳定时,他决定深入其中,去了解到底情况多严重。在他和伙伴先后和投行、房产中介、房屋购买者交谈后,他意识到这有个巨坑,因为他接触到的几乎每个人,没人在乎满街都是空房和贷款滥放的事实,大家关心的仅仅只是,我手上的业绩当下能不能完成,房子有没有更多人买,至于贷款能不能收回,市场会不会有风险,没有人关心。因为大家都觉得,出了事总有更大的人倒霉,头顶上的人不会让事情陷入绝境,总有接盘侠。当布瑞在一个社区里发现,到处都是空空荡荡,因为付不起房贷而被空置的房子时,他知道,这个市场完了。于是他和他的伙伴决定做空(既买跌,相当于赌房地产市场一定会破灭),一旦房地产经济真的衰退,他和他的伙伴们就能从中得到巨额回报。故事的最后,他和他的伙伴成了这场大萧条中的投资枭雄。在这个过程中,有个耐人寻味的地方:在布瑞实地去考察了房地产市场,进到一座又一座空荡荡的房子里之后,他认定要做空房地产经济,于是他和把钱交给他的那些投资人通电话,那些投资人在电话中哀求、怒骂,甚至威胁他,要他不许做出买空的决定,但他抵挡住了所有的压力,仍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最后大获成功。为什么?答案非常简单,因为验证答案的过程,是他在第一现场完成的,他清楚的知道他的投资人并没有去做那些检验,他们不可能看见他所看见的事实。因此,他拿得住这次翻身的机会,他也拿的稳他行动的目标。但凡去追溯那些成功者的经历,无不发现,在他们做出重要决定时,十之八九都会遭遇旁人的质疑和抨击。然而能让他们无视那些阻碍,坚信自己目标的,无不是来自他们切实的体验,在第一现场亲见亲历的那些事实。但是对许多人来说,生活中更多获得的,却是二手、三手,甚至四五手的信息。层层传递的信息折损,让我们很难拿稳我们手中的东西。我们日常在音频、视频、文章里,能学到很多理论,也许这些理论能被熟读、熟记,但是真的进入咨询室,进入和来访者的第一现场时,很多理论就瞬间蒸发了,留下满脑空白。因为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那个理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和细节里诞生出来的,为什么它在那个环境下是个必然,它对应的究竟是个什么状况,以及它产生的具体作用。由于缺少第一现场的线索强化,于是我们很容易碰见盲区,拿不住那些理论。因为那些理论不只是个概念,它实际是一个结论+生育出这个结论的隐形系统。这种时候,重占上风的就是我们平日里的习惯。那些习惯千锤百炼,无需用力,就能带我们滑出很远。这是成为一个好咨询师的挑战:咨询师要能拿的住一个理论,用的稳、用的准,做咨询的时候,这个理论它不会掉了,不会变形,不跑回自己的习惯里。但这并不容易。为什么呢?我举个跳舞的例子:很多人跳舞,排练好的舞蹈跟着原本的音乐跳,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旦换了音乐,要solo,很多人瞬间就不会跳了,为什么?因为身体没有真正拿住那个舞蹈动作的韵律和记忆,这些动作,没有化成舞者对自己身体的深度感知。对这些动作产生场景的深度感知和理解,是舞蹈动作的第一现场。舞者对自己内在的深度感知,是舞者的第一现场。音乐进入舞者,在舞者内部唤起情绪、画面,舞者用受过训练的身体,将那些情绪和画面还原表达,两个第一现场结合的过程流畅,才有能产生solo的自由空间。如何能拿住?我们需要回到源头,回到本质,回到第一现场去理解它。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他不会只听人说,他一定要回到案发现场,从蛛丝马迹的细节里,去寻找真相的踪迹。你看见过线索,你有了体验,你才能深信不疑,你才能使用它。对于咨询理论的理解,未经回到源头去看过它长出来的第一现场而产生的理解,往往像是外装的肢体,或许能用,但总是不灵活,有bug。回到过第一现场之后的理解,是从身体内部长出来的肢体,使用时,心身统一。这就是为什么要成为一名优异的咨询师,离不开两个刚需:做体验,读文献。做体验,是回到你自身的第一现场。作为来访者,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咨询过程如何对我们自身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带来的认知和体会,是外力无法轻易改变的,我们从我们如何被治疗的过程中,理解在他人身上运用咨询技术,可能会发生什么。这也是我们的职业信仰的来源之一。而第二个刚需,读文献,则是回到每一个理论,观念或是知识的源头,回到它发生的第一现场,去立体全面的体验它。如同读过《癔症研究》,你才会知道,催眠到底怎么就和精神分析有了关系,而谈话疗法的起源,如何与一个叫安娜·欧的女性有关,弗洛伊德是如何验证它的有效,并发现有关压抑的秘密。这时的理论,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观点,它有背景,有血肉,有故事,有经过千百次锤炼和验证的线索和证据,它之于你我,不再是一个轻飘飘的名词,而是一个能被我们扎扎实实拿在手里,悟的深,可被内化和自由使用的、炙热的体验。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未能意识到这个原理,所以当对某个理论和流派存疑时,我们更容易选择的是,去学更多的理论知识,去学更多的流派,试图用广度填补那个拿不准的坑。但实际上更有效的,或许是顺着那个疑问指向的方向,往深里走:“让我看看,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当时发生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为什么你就认为这样是对来访者更好更有效的理解呢?”文献静静的躺在那里,如同历史的痕迹,如同地壳中的化石,如同来路和指向未来的标记,等待我们去探索和拿取。当体验和文献,两个第一现场被打通,咨询师在此时此刻工作的能力,会得到巨大的助益。《九阳真经》不再只是本书,它化入血液,成为内功。所以,如果你要问:“我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热情和目标,而不会轻易放弃?”我想说,去创造和寻找你的第一现场吧,用体验而非头脑打下烙印。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成为靠谱、优秀的咨询师,我会想说:“去做体验,来一起读文献吧。”透过文献,我们可以一起回到百年前的经典,去看那时的前辈们如何在科技受限的情况下,仍然破解出无形无体的人类心灵的谜案,这是激动人心的过程,这让我们相信,在最困难的时候,突破仍然是有希望的,在最无形的地方,也仍有无穷的规律和发现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看见的不光是前人工作的方式,思考的思路,也能看见这片土地何处有起伏,有可以去开辟绿洲的、激动人心的未来。UM开年经典巨献——《精学文献馆》,希望能为你打通回到“第一现场”,拥有强大定力的桥梁。IPA成员+IPA候选人+学养精深的师资组,手把手带你读懂名家经典。用31篇或经典稀缺,或前沿先锋的文献,为你构筑起扎实的第一现场添砖加瓦,也为你拿的稳,做的准注入厚实的体验内核。老师们的人格容器和视角,将成为文献内容的最佳注解。让文献、老师、你与同道,在UM文献馆的容器里,练出独属于你的内丹。不仅如此我更喜欢的是这种以月为时间单位,社群陪伴,精研慢读的方式。看看目录,精选的31篇文献,有很多精神分析史大家比较少见的文章,也有一些我不熟悉的名字,经典与前沿的搭配,刚刚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4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