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最没存在感的省份,却承包了全中国人的早餐(2)
为什么偏偏是安徽人把早点摊开到了五湖四海呢?
做包子的安徽人,大多出自安庆市怀宁县江镇。江镇旧名江家嘴,位于安庆城西皖河下游北岸,这里是“中国面点师之乡”。
据媒体报道,江镇3.7万的人口中,就有近2万人从事馒头面点行业,从业人员中1年赚5万多元的占40%,全镇每年可赚回4个多亿元。
毫不夸张的说,江镇人要不是自己在做包子,就是有亲戚朋友在做包子。
但其实江镇却是种水稻为主,当地人吃面食的习惯仅限于小麦粑粑、馒头。
那么江镇,凭什么做出了风靡全国的包子?
从自然条件上说,江镇的农耕条件其实很一般,北边是丘陵,农业耕地面积2.76万亩,人均仅有0.76亩,暴雨平均两年一遇,经常被淹。再加上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不佳,这里一直都相对贫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工开始涌向城市。江镇这一代人,因为土地资源太过贫瘠,无奈只能背井离乡,另谋出路。
外出的江镇人一开始也有到工厂里打工的,但后来就规模化地聚集在早点生意上。1988年,江镇村村民何晓红在外地开了一年馒头铺,成了“万元户”。一看“馒头居然能换小洋楼”,江镇人都开始纷纷效仿,自此掀起了外出做面点生意的热潮。
况且,做早点所需要的成本并不高,无非就是房租、原材料,相比其他创业项目确实要更容易开始。
很多包子店都是夫妻店,门面狭小逼仄,常常只容得下一张白案和蒸笼。凌晨两点多,他们就要起床生炉子、发面、手工和面、揉面,有的为了节省租房开支,晚上就睡在面板上,到了白天再把床铺撤走。
而在北京这样高房租的地方,很多早点都是租的饭馆门面,早上卖早点,中午、晚上是饭馆,是两拨不同的人在经营。
勤劳致富,这句话虽然老套,但的的确确诠释了安徽人做包子的精神核心,没别的,就是能起早贪黑,吃得了苦。
在老一辈江镇人的记忆里,那时候没有酵母,做的是老面,凌晨12点起床发面,忙活到第二天晚上七八点才能睡觉,即便现在环境、技术好多了,做包子,依然挣的还是辛苦钱。
江镇人在全国各地做的包子,有个特点——入乡随俗。不同于遍布全国的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这种统一的品牌和风味,江镇人做早点的包容性极其强,会照顾当地人的味觉体验来调整。
在全国各地,每个地方的江镇包子口味都不一样。在上海卖得好的梅菜扣肉包、小笼包,就巧妙迎合了当地本帮菜的口味;到了北方,就多是肉包,三鲜、酱肉,个头要大、量要足;到了广东地区,就做成粤式的,精巧细腻、偏甜口。
还有上面说到的油条摊和煎饼果子摊的成对出现,也是根据天津人的需求来。
除此之外,安徽人还有很强的“老乡帮老乡,异乡似家乡”的同乡情结,传帮带的形式让越来越多的江镇人走出了家乡。
江镇的年轻人,如果不太会读书,大概率就会外出做包子,要么是给亲戚帮工,要么就是自己出去干,拥有800家加盟店的阿慧石磨坊董事长丁陈林说“江镇人读的都是包子大学”。
如今人们去到江镇,都会看到一家又一家卖蒸笼的店铺。江镇人做包子,离不开这种毛竹做的笼屉,因为外面的铁质笼屉,水汽不容易挥发,会凝成水珠,影响包子的口感和外形。
每年过年回家,江镇人都要购买家乡的蒸笼,这也成了江镇本地的一个配套产业。全镇做蒸笼业务的厂家有40多家,年产蒸笼25万多套,产值超亿元,解决了上千人就业。
△来源:澎湃
江镇就这样靠着包子产业链成了一个富裕的小镇。早年间曾有人用麻袋装钱回来,江镇后来还成了第一个邮政储蓄破亿的安徽小镇。
每到过年,江镇的主街上都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车牌,那是外出做包子的人回来了,往往还会堵车。
如今提起江镇,都知道有钱人多,别墅、豪车一点也不稀奇,年入百万也不算什么。坊间传言的财富故事是这样的:一家兄弟5人在外地做包子,春节开了7辆总价一千多万的豪车回来。
在财富增长的背后,江镇包子也曾蒙上过阴影,2011年北京多家蒸功夫包子被曝出使用香精,蒸功夫正是江镇的包子品牌,记者暗访发现,江镇当地有多家卖香精的店铺,一度让江镇包子的口碑跌落。
然而使用香精的还是少数人,江镇最大的包子品牌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就曾公开表态,香精好不好,不好评价,但自己从来不用。更多的江镇人卖包子,还是普普通通的夫妻店,从早到晚勤恳忙碌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来源:乙图
有人以做包子为主题改写了海子的诗:
[1]“江镇人天生适合做包子” | 小城故事.[N].澎湃新闻.2021-02-12
[2]年入10亿的包子铺,背后是神秘的“安庆包子帮”.[N].南方周末.2020-11-20
[3]年入十亿市值百亿的最牛包子铺,为什么离不开中国最神秘餐饮帮派的支持?.[N].华商韬略.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