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学校长大声疾呼:家长们停一停吧,否则孩子就毁了(2)
现在某些学校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无聊、矫情的语言,这样就能把教育做好了?不要今天看到我们校园门口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 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定论,说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名校选孩子读书,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选择名校的人就多,于是名校就有资格来进行筛选。从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对的,但是从做教育的角度来说又是错的。这些名校还要考试入学,两科语数,小学低于198分,没有特长,一律不能录取。我所在的学校收的是几十分、120分左右的孩子,我们一样要把他们教出来的。
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使劲培养,培养好了以后我得高额奖金。这是他获得奖金的手段、获得名誉的手段,于是难免浮躁。现在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我说一个简单的教育规律,看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现在初中老师布置作业,孩子晚上11、12点基本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说了。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这些孩子在深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尤其是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很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生长激素。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压力大,他长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如果老师懂了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一个要求,最迟10点半孩子必须入睡。因为孩子入睡两个小时以后才可能进入深睡状态。没有,不管,使劲学,为了分数、为了技能、为了才干。所以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是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4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