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吼叫更具杀伤力的,是这些隐形的软刀子,第3句至少说过100遍
文 | C妈
来源 | CC爸妈(ID:cc-bama)
周末跟闺蜜带孩子小聚,她吐槽:
「最近孩子总是有意无意地求证——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天地良心,我就这么一个宝贝,不喜欢她喜欢谁!
你说,这跟孩子长大后,不常把爱和亲昵挂嘴边有关吗?
你看现在你跟你儿子,你抱他、亲他、生气时耐心哄他,他能直观的感受到自己被爱着。
但孩子大了之后,这些亲昵明显减少了,跟孩子的沟通也摆脱了低龄时那种有耐心的儿化式交流,变得简单粗暴。」
我其实是有同感的,尤其是同时养育一个 7 岁和一个 1 岁的孩子。
我们每天和孩子相处,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说话。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背后的陶斯》
无论是讲道理、鼓励、批评还是生气,我们都会通过「说」这个方式去沟通。
很明显的责骂我们往往有所察觉,但一些看似不痛不痒的话,实则更具杀伤力,因为伤害并非「立竿见影」,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但正是这些软刀子,更容易根深蒂固在孩子的心里。
说实话,很多话我也说过,这不前几天还因为弟弟发烧,家里一团乱脱口而出说了女儿:
家里已经这么忙乱了,我已经因为你们累的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了,还不能听点话、消停会儿吗?
图片来源:电视剧《母亲》
其实言外之意就是在说女儿不懂事,忙中添乱,甚至在打亲情牌让她为了我而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些话往往不会让她马上崩溃,却可以在她的心里产生一个疙瘩,并随着越说越多、而越长越大。
软刀子也是刀子,温水煮青蛙般的划在孩子身上,终有一日也会伤害亲子关系。
今天我就这类话进行了统一梳理,我们一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再这么做
我就生气了/不喜欢你了!
日常生活中,每每管教无力时,我们总会放出一句杀手锏:
再不听话我就生气了 / 不喜欢你了!
实际上,这句话并不能提醒孩子自己犯错了,更不会让他们去反思到底错在哪里,他们收到的信息只有一个——妈妈要生气了,我不能这么做了,否则就要挨骂或挨打了。
这其实是一种隐形威胁。
表面上看效果立竿见影,能马上制止孩子,但其实无异于饮鸠止渴,无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本身,只不过是在恐惧中屈服而已。
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形成看脸色行事、讨好型人格,他们根本不会管这件事是否对,只在乎对方是否喜欢或高兴。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
不仅难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还容易在出现问题时推卸责任。
而且,时间一长,孩子还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遇事情绪化,在社交中威胁他人。
所以,下次不妨直接了当说原因,就算是一样会生气,也请让孩子明白为什么生气,不要再让孩子把「妈妈生气」当成做错事的原因了。
我这么辛苦这么累
都是为了/因为你
从有孩子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为孩子做了太多太多,也牺牲了太多太多。
虽然这是事实,但我奉劝大家,不要把它挂在嘴边,甚至从来都不要告诉孩子。
因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绑架。
我每天这么累为的什么,不就是为了多赚点钱,让你吃好用好学好么,你还不听话,太让我伤心了!
要不是因为你,我能吃不好睡不好,每天忙到半夜吗?
如果不是因为有你,我早离婚了/升职了/有钱了,你还天天气我,想气死我吗!
这种话最容易在我们觉得委屈、辛苦,甚至崩溃的时候说出来。
但话说回来,这怪得着孩子吗?他们不是上赶着来的……
或许我们只是在抱怨现状、发泄情绪,但小孩子并不明白。
他真的会认为自己的出生、存在,是个负担、甚至是个错误,如果没有自己,妈妈就可以生活的更好。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潜意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仅没有存在价值反而会带来麻烦,一旦成为固定的自我认知,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愧疚感,会让孩子长大后有很高的抑郁倾向。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所以,无论再苦再累都请忍住,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坏情绪的消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