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都是留学生,真的好烦啊!!!
对于留学生们来说,这是艰难的一年。
一边要防着国外不断爆发的疫情,一边还要忍着国内键盘侠们的哔哔赖赖。
本以为在这个信息流通、畅达的时代,偏见会变少,对留学生乃至留学的刻板印象也都会少一些。
然而,刻板印象不但没有变少,反而更加刻板了。
当准留学生们在朋友圈转发锦鲤,祈祷能被梦校录取的时候,他们说:
“你出国都不用高考了,多轻松啊!还瞎嘚瑟啥啊。”
当留学生们抱怨due太多、ddl赶不上时,他们说:
“出国几年就不会说中国话了?不能全说中文吗?”
当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另一半的时候,他们说:
“留学生就是私生活'丰富',天天换对象不带重样儿的。”
当留学生们吐槽疫情期间机票价格飞涨,一票难买时,他们说:
“能出国留学的还差那几个钱吗?家里财产都转移了?”
这些让留学生火大的言论,其实左不过都是一句话——
“留学生真的好烦/讨厌/招人恨啊。”
其实,随便在网上搜搜,就能发现不少类似的言论:
可这不巧了么,不光你们烦留学生,我们留学生自己也烦留学生!
如果说租房的时候命不好,被某些从来不洗碗、整日乱堆乱放的舍友恶心到,还可以归结为个体问题的话,那么有些“问题”,可能就是留学生的“群体问题”了……
比如当初为了好找工作选了商科的Laura,就仿佛陷入了「week 3 魔咒」。
每个学期从第三周开始,就会有无数team research、presentation、essay袭来,两天一个due,三天一个quiz.
在Laura看来,只靠自己的essay和presentation还好说,大不了就是把自己逼成「时间管理大师」,熬夜肝一肝,总能在deadline之前写完,但team research就不一样了啊!
每个组员的时间概念不同,有人喜欢卡在deadline之前爆发效率,有人信奉“早搞完早省心”。作为前者的Laura每次刚刚犯起拖延症就会被组员疯狂催进度,催着读paper,催着查数据、催着写research paper……
催促的频率,比当年放榜那两天Laura刷邮箱的频率都勤。不过,在同为留学生的组员的催促下,Laura也硬生生治好了自己的拖延症。
看着FacebookMessenger里又弹出了消息,挣扎在「ddl山due海」里的Laura,忍不住高喊——
“留学生,真的好烦啊。”
到美国一年,Lucas瘦了十斤,到美国两年,Lucas胖了二十斤。
前一年是因为不会做饭,又懒得学只能点外卖,后一年是外卖吃腻了,炸了三次厨房后学会了做饭,没想到瞬间点亮了「烹饪」技能树,做啥啥爆灯。
凭借着优秀的厨艺,Lucas瞬间成为了留学生圈里的红人,这家开home party喊上他,那家potluck也叫他。
和另外几个小伙伴在厨房忙活俩小时之后,六菜一汤上桌,party进入正题。推杯换盏之间,作为「厨房大功臣」的Lucas频频被好兄弟敬酒,也多尝了好几口其他厨房小能手的美味佳肴。
自从学会了做饭,Lucas和小伙伴互相投喂的频率越来越高,饭量也不知不觉越来越大,只可惜,运动量还没跟上去。
Lucas正想把话题扯到组个健身局,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朋友劝着吃下了一块红烧肉。
摸着自己的肚子,打了个饱嗝的Lucas小声抱怨了一句——
“留学生,真的好烦啊。”
考完最后一科final的Iris,马不停蹄地飞奔进了sephora!
她之所以没去和同学去pub嗨或是回家补觉,就是因为她在这个折磨死人的final week已经接了十几个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代购订单”了。
平时逢年过节才冒出来打个招呼的亲戚们,在得知她要回国过暑假之后,简直是排着队地找她代购。
好不容易买完了亲戚们要的东西,和Iris一起逛(dai)街(gou)的小伙伴看着Iris空着的小半个箱子,软磨硬泡地求着Iris再帮她人肉带几件东西,不然她行李肯定超重。
看着满满登登的行李箱,Iris还得记清楚这一摞是给自家亲戚的,那一摞是帮同学带给某某某的……光是想想回国后的分发工作,Iris就两眼一黑。
不过为了下学期还能抱大腿,Iris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
飞机落地之后连倒时差都没顾上,就蹲在家发了半周快递的Iris和妈妈抱怨——
“留学生,真的好烦啊。”
图源:网络
赶在美国疫情大爆发之前,Leo眼疾手快地抢到了一张价格还算合适的回国机票。可买到机票的喜悦还没退去,他就被一个消息砸得一脸懵逼:境外回国人员需集中隔离14天。
但既然是国家规定,Leo必然第一个积极响应,下了飞机做完核酸就去了隔离酒店。
即使早有心理准备,但好不容易从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大农村回到国内,好吃好玩好喝的一个都没赶上,就先吃了14天油腻腻的盒饭的巨大落差,着实让Leo适应了一阵。
百无聊赖的隔离期,Leo除了在自己房间里玩玩健身环,就是百无聊赖地看看隔离群里大家又说了些什么。
不看不要紧,一看气冒烟。
不知道谁转发了各路键盘侠diss留学生回国的微博,原本相互鼓励的隔离群瞬间变成了负能量漫天的哭诉群。
早早卸载了微博都没逃过这些负能量的Leo,决定扔下手机打开健身环躲清静——
“留学生,真的好烦啊。”
不得不承认,部分人对留学生的刻板印象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很多时候,这些误解就成了我们烦恼的原因。
像什么“留学生家里都很有钱” “女留学生私生活不检点”之类的看法,甚至已经成了基础版本,因为去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还出现了什么“爱国你不行,千里投毒第一名”和“凭什么留学生能回国,但我们得就地过年”的键盘侠言论。
那些从来没有体会过留学生活,甚至连一个留学生都不认识的键盘侠们,只是看了网上几篇捕风捉影的文章,就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黑了个体无完肤。
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申请季、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留学生,才能知道留学生活的苦与乐。
申请季前为了考到能申请梦校的标化成绩,刷题刷到天昏地暗,为了练好口语,恨不得在自己家和爸妈都说英语,申请季时的PS、CV、RL,字字句句更要斟酌斟酌再斟酌。
准留学生们的学习强度虽不敢说强过高考,但也绝不逊色于高考,但这一切的辛苦,在收到梦校offer的那一瞬间都显得无足轻重。
可拿着offer真正独自一人落地异国时,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的巨大落差扑面而来,心里突然有些茫然无助。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会逐渐爱上这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在课堂上,我们身边不仅有知识渊博的教授,更有形形色色的同学:
有身怀六甲还在努力读研究生的新手妈妈;
有三四十岁放弃了高薪职位,重新回到校园充实自我的职场精英;
有读到一半不喜欢、索性退学背上行囊就去环游世界的潇洒大哥;
也有一边上课一边当美妆博主,甚至还拉着全班出镜拍摄Get Ready With Me的时尚小姐姐……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知道了人生不一定只有国内“内卷”的一条路可以走,更可以选择在学习和工作的间隙选择gap year,放松身心,领略世界。
见识过了多元文化和各色人生的我们,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平和。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我们充斥着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留学经历之上,甚至更多的时候,源于我们吃过的苦头、流过的汗水、忍住的眼泪、按下的思乡念头。
读文献、写paper、赶due,租房子、搬家、学做饭,学会一个人的独立自主,挑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
在国外摸爬滚打久了,我们变得独立,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尊重他人,拥抱不同。
可以说,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课堂上学到的那些知识和在全英语环境中练习的语言,更是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发现更丰富的人生——
原来,,人还可以这么活,原来,人本就不该给自己设限。
所以,相较于留学教会我们的这些,一时的烦恼,又算什么呢?
本文系原创文章发布,作者:Manki,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