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如何影响了你的命运?
在小说《雪山飞狐》中,人称“金面佛”的苗人凤武功高强,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其有招“白鹤舒翅”却有漏洞,当他撩剑准备起势之时,背上总会不由自主的微微一耸,在高手对决之时,如被觉察,这个破绽极为致命。
原来,苗人凤少年修习此招时,因背后有跳蚤,难以专心,进而被父亲严厉的训斥,留下心理阴影,导致每每祭出白鹤舒翅,都会有相同的反应。
早年的“创伤”,在成人后留下印记,并在日后的生活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复的呈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命运。
破碎的记忆
有位恐高的来访者,可以清晰的回忆到自己童年,站在凳子上面,对着阳台的窗外玩水枪,父亲回来后不由分说把他拉了下来打了一顿。
自此以后,这位男士就变的害怕高处,甚至不敢站在落地玻璃面前向下望,到最后连找工作都要选个楼层低的公司。
他认为是那次的事件,造成的创伤,导致了日后的种种问题。后来,随着分析的深入,以及和母亲的确认,记忆的碎片渐渐拼凑完整。当时的情况是,来访者站在凳子上,身体靠近阳台窗户的边缘,非常危险,其父亲看到后连忙给拽了下来。
那次殴打是为了让他“长记性”,他也确实长了记性,直到成年都不敢离阳台太近。
但这件事的背后,是可以看有爱的动力,父亲为了避免儿子再次陷入危险,而做出的冲动行为,但打孩子这件事冲击性更大,掩盖了整体。作为一个孩子,往往只能记住这更强烈的片段,而不会去理解整个事件的背景,破碎的记忆在日后的生活中反复被强化,自我暗示,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创伤”。
一位女士喜欢疯狂的购物,家里的柜子里挂满了标签都没有撕掉的衣服,当治疗工作进行时,某段记忆的碎片闯入意识,在小时候的某年春节,妈妈给妹妹买了好看的新衣服,上面还挂着标签,,她却什么也没有。
那段“不公平”的经历冲击太强烈,带来的羞耻和愤怒感,连同记忆一起被压抑,但通过变形的方式,在成年后反复呈现,通过当下不停的购物,来填补过去的遗憾。当这段尘封的往事重现,她突然理解了自己行为背后的意义,并用更成熟的方式去替代。
这些类型的创伤,都和不完整或是被压抑的记忆有关,当这些记忆的碎片被完全回忆,了解了背后的意义,疗愈就有机会发生。
累积的微创
当婴儿感到开心,并手舞足蹈的大笑,母亲收到了这个信号,也随着孩子一起舞动,并开心的大笑。某个孩子考试失利,闷闷不乐,妈妈温柔而恰当的说出了,他内心被压抑的想法和感受,这就是自体心理学里著名的“镜映”。
当个体被看到,被理解,自己主观经验被重视和拥抱,内在的生命力被唤醒,结合自己的天赋和个性,逐渐发展成人格中核心,然后用这部分和世界交流。
但有时父母因为种种原因,难以恰当的去回应,甚至用长期的冷漠去隔离,或者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孩子的想法,家庭里虽然没有严重暴力或虐待事件,但这种“不回应”或“不恰当的回应”,就好像一个个微型的伤口,一直伴随着成长。
这样造成的现象之一,就是个体没有机会形成自己的内在核心人格,外在的表现,往往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随波逐流,对批评和挫折异常的敏感,内在常常有着剧烈的情绪起伏,难以控制或自我安慰。
想要转变这种情况,可以尝试找出自己最擅长的区域,也许是某种技能,或是性格上的特点。总之,就是那些和其他人相比,自己拥有一定的优势,又可以创造价值的部分,用这些和外界互动,并得到反馈。
此时,要注意自己心态的变化。比如:某个擅长音乐的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反馈,他开始自信爆棚,并幻想着在最高的殿堂,获得荣誉。或是暂时没有收到回应,他可能衍生出许多负面的情绪和画面,并因此跌落谷底,甚至感觉自己的创造力受损。在回应和不回应的过程中,两种极端来回的切换。
觉察到这种状态,早年没有被父母恰当回应,导致的这种内在的分裂感,或者叫破碎的自体。因为双亲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提供前进的动力,对目标的规划感,关键时刻的安抚,以及符合现实的雄心壮志等等,用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去达成。
但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期待,拥有完美的父母,只是婴儿式的幻想。自己可以寻求能得到回应的个体或群体,了解书籍或者历史人物,发现可以内化吸收的部分,适当的自我安慰和调整,有意识的转变这两种极端状态,或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通过后天的努力,依旧有机会建立自己的“核心人格”。
情绪的按键
来访者回忆和室友吵架到“和好”的过程,起因是她在屋子里用拖布拖地,但室友总是在前面走来走去,她有些生气,就制止了这种行为,想不到对方变本加厉,故意的到处踩,两人冲突爆发。
但冷静下来之后,来访者感到很愧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对不起室友,又赶忙跑过去哭着道歉。
在两人的关系中,她特别善于愧疚,或者对方总可以制造愧疚,让其不断在感情或者金钱上付出,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每个人都可能会被情绪影响或操控,但似乎对某种情绪特别的敏感,就像一个按钮,只要轻轻一碰,就会下意识的作出某种行为或表现。部分原因是,这源于童年期和父母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训练”成了这个样子。
有的父亲可能通过羞辱和恐吓,来让孩子听话或顺从,妈妈或者会表现的虚弱,来制造罪疚感,这些情绪的习惯,在成人后其他的关系中,反复的重现,或者被强烈的抗拒。
可以觉察当情绪来临时,他们是否有建设性。比如:当某个人被反复侵犯边界,这时候的愤怒甚至是攻击性,可以建立界限,保护自己。如果是为了掩盖某种内疚而愤怒,这就会导致另一种结果。
对关系和个人成长具有帮助的情绪,可以看成是“良好”的,而对关系具有破坏性,或者制造了一种相对不平等的关系,甚至是阻碍个人成长的情绪,是需要转变的。
新世界.新客体
当提到觉察,提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总是不自主的把目光投向父母,去寻找过去创伤的源头,那些本来可以在早年就完成的,心灵成长的任务,因为某些原因,受到了阻碍,在之后的关系中,带着过去的伤口,反复的重现。
但父母之外的新世界,哪里有更广阔的疗愈的机会。
一个朋友说自己母亲管教甚严,自幼年起就经常挨揍,她成家立业后,心里还是觉得不舒服,有很多愤恨,但一和妈妈聊起这件事,得到的回答通常是:“我忘了,小时候没打过你”。这几乎是二次伤害。
作为部分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当年对儿女作出的冲动行为,可能会感到羞愧和内疚,但这种情绪并不好受,还会带来一种长期的,内在的紧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老去,他们对安全感的需求似乎越来越像个孩子。
所以,经常看到的心理防御是“否认”,或者通过挑剔和指责孩子的缺点,反复强调自己的付出和“优点”,来平衡内心不想看到的记忆。如果此时在将伤口反复的呈现他们看,并想得到满意的答复,冲突可能会再次爆发。
就好像作为一个成年人,让自己在强行变成孩子,用当下的生命,去重复过去的经历,而企图获得不一样的答案,这其实是在把成长和转变的希望置放到他人身上,很大概率又会回到过去的模式。
而在外面更大的世界里,有更多的治愈良机,带着觉察,在新的关系里体验、转变和成长,用更好更新鲜的自己,在去和尝试和父母相处,才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人潮汹涌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