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算一场幼升小让整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 | 写在魔都幼升小后(3)
我一个最好的哥们说话很直,他看我这两天魂不守舍的样子,单刀直入就问:
你不是一直说,你不在乎是不是学区房,哪怕家门口的菜场小学也没关系。怎么现在又如此焦虑,非要娃冲击上海最火的民办小学了呢?
这不是打脸吗?
我有些委屈,觉得被曲解了。我解释道:我能欣然坦然接受最普通的公办小学,但不代表我不愿意陪伴孩子对最好的学校发起一次挑战。换句话说——
保持最平和的心态,
做出最努力的尝试。
我不是圣人,我是一个最凡夫俗子的普通家长。我会悄悄攀比,我有小小虚荣,我被身边纷繁芜杂的声音撩拨了心绪,我的胸怀被敲开一颗小石块都可以让我澎湃。
哪有可能心如止水啊。说夸张点,女儿若是鲤鱼跃龙门有幸跳进那几所心仪学校,我自己都觉得脸上有光,嘚瑟起来说话分贝都变高。
但我一定会坚守一个原则:我焦虑,我寝食难安,但我必须把努力自己的情绪隐藏好,不传染给那个没心没肺的女儿。
我带女儿散步时,时不时经过家门口的那所公办小学。我会说:喏,这个小学好厉害的,出了两个大名鼎鼎的奥运跳水冠军哦。过几天,爸爸带你去民办学校参加一场游戏,也许我们以后就去那边上学,也许,我们就在这里读书。哪里都很好玩很棒,不是吗?
在她的认知里,家门口那个有着漂亮大操场的普通公办小学,和需要开车20分钟挤破脑袋往里厮杀的顶级民办,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家门口那个还能早上多睡十分钟,印象分更高。
昨日兵荒马乱的幼升小首日,于我,不啻于一场内心煎熬的拉锯战,悬挂的心至今未落地;于女儿,不过就是春日里穿梭于几个学校间的一日游。仅此而已。
女儿走出考场那一刻,我什么都没问,只是送上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一个长长的亲吻。
网上,很多一出考场的孩子,就被家长团团围住要求回忆题目。
考试落地,和几个朋友聚餐。女儿对着叔叔阿姨们,描绘起白天的情形,绘声绘色喜不自禁:嗯,很好玩呢!有哥哥姐姐带路,有老师送给我们贴纸,我还用剪刀做了个花窗呢。
谢天谢地谢女儿。真希望你一直那么没心没肺下去。
我读书时代,就有一个习惯:考试前不参与任何讨论,考完后不和任何人对答案。无他,不想徒增烦恼。
在这个依赖信息的时代,我已做不到这一点。但我依然天真且执着地希望,尽最大可能把女儿保护起来,去屏蔽和抵御来自外界一切善意或恶意的比较。
在昨天的面试等待现场,我眼前有两位带着女儿的母亲,大声地谈论着对自家娃的“鸡血进程”。
一位妈妈说:我们女儿已经会用竖式做三位数的加减法了。
另一位妈妈回应道:那很厉害啊!我女儿现在学而思尖子班,里面最牛的学生也不过是四位数的加减法心算……
明褒暗贬的句式,学而思、尖子班、四位数、心算……掷地有声的关键词,第一个妈妈不出声了。
我赶紧拉着还在把玩我手机的女儿,头也不回地撤离了。
按照现在网上的标准,对于尚在大班懵懂阶段的孩子,已经被简单粗暴地以“认识多少汉字,坐拥多少英文词汇量,掌握多少位数加减法”来划分。
毫无疑问,我的女儿最多介于“普娃”和“渣娃”之间,距离牛蛙们,遥不可及。
我打心底尊重每一个牛蛙,尊重背后默默付出的父母们。只是,我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勇气,让女儿过早投入到这个早早就开始全方位比较的战场里。
我的女儿,也许是为数不多从未在外面参加过任何思维训练班的孩子了——源于我个人的执拗,家人都无法说服我。
我不想把女儿送到那些早早就把孩子分门别类成“启蒙班”、“尖子班”的大小机构里——每个孩子都是天真可爱的,大部分人的智力也是伯仲之间,只是起步早晚的进度不同而已,为什么要把孩子早早定性为尖子,然后让其他孩子一路奋起直追,直到自己也成为老师眼里的尖子?
这种尚未超脱于“优”与“劣”二元对立评价的模式,是否适合于年幼的孩子呢?
我打印了各种机构的教材,再举一反三出生活里的各种情景,每天都和女儿在五花八门的逻辑训练里,刷着属于我俩的习题库。
很累,却又乐此不疲。
你们也许会笑我,我就像一个孤独的、和风车战斗着的堂吉诃德,用自己尚存的一丝美好幻想,试图以一己之力带着女儿一路前行。
前几天的一篇好文《就算你家孩子会上天,和我家娃也没啥关系》,深得我心,讲出了我的心里话——
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人的教育。而个性化发展是每个孩子的属性。 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用狭窄的尺标去度量每一个孩子。尤其在许多人眼中,总是用比较无端伤害与他并没有任何联系的孩子。
我不能去以对抗的方式去与这个世界上不太善意的一切对抗,但我还是想保护孩子,让她免受这个世界的伤害。
比较,谁有资格比较呢?可是,谁又能抵御别人的比较呢? 还是想说,你不对别人指手画脚是你的教养,我听不听你的评论是我的选择。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使,所以,谁也别比较了谁,谁也别有任何的优越感。
人生的马拉松,从来不是谁跑在前面就是赢了,而是谁以最舒服的状态过了这一生,才是她活着最大的意义。
不久前,北京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结果出炉。北大给初审未通过的考生,写了一封人情味十足的安抚信。我贴在下面,这样的情怀打动了我,也一定会打动你们——
亲爱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