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拼命护着自己的玩具,怎么都不愿意分享,父母也比较着急:“他怎么就是不愿意分享呢?是不是太自私了。”
其实,根本不必扣上这样一个帽子,能否分享取决于孩子的状态,润物无声的教导才是父母要做的事情。
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慢慢来。
——凯叔
别的小朋友想玩自己家孩子的玩具,别的小朋友想吃自己家孩子的零食,孩子怎么都不愿意。我也曾看到过一个极端的情况,孩子老吃独食,不愿意别人吃自己家的东西。在这个阶段,更是需要父母智慧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女儿看看手里的橘子,又看看她,眼里都是不舍,也挪不动脚。
李玫瑾手中只剩下最后一瓣橘子,她没有吃,而是给了女儿。虽然是件小事,却包含了教会孩子有能力分享的重要因素。想要引导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走向更宽广的世界,首先要学会这三个基础。1岁的孩子,被抢了玩具,可能吓一跳,撇撇嘴,一会儿就忘了。2岁的孩子,被抢了玩具,就可能开始动手,大哭大闹,演变成一场冲突。而是2岁以后,孩子有了“物权意识”,逐渐理解到“我的、他的、大家的”。玩具是我的,零食是我的,妈妈是我的,爸爸是我的,全都是我的。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不是成年人所理解的“自私、任性”等道德标准。她给孩子立了一个规矩:“大人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李玫瑾说,孩子4、5点放学,就开始饿了,可我们家吃饭一般在6点左右。同时,也能帮他意识到: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在心里面有“别人”。
林静的孩子刚刚3岁,小伙伴来家里玩时,一碰到他的玩具车,他“哇”一声就哭了,怎么哄都没用。等孩子平静下来,林静问:“你为什么不想和他一起玩呀?”“我怕他玩了,不还给我,幼儿园就有人这样抢我的玩具,老师都说要分享,我才不要。”你看,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总被成年人道德绑架着分享。当你想吃孩子的零食,想玩孩子的玩具,你也需要尊重他,先征求他的同意:想让孩子分享,先从拒绝分享开始
当我跟儿子Carson走进公园的时候,至少有6个小男孩向Carson走过来。而且都要求他将自己的变形金刚,乐高小玩偶和玩具卡车分享出来。很明显,面对这些要求Carson有些不知所措,而且当那些孩子靠近他的玩具时,他还会把这些玩具护在胸前。“Carson,你可以跟他们说不,只是拒绝就可以,其他的什么都不用说。”当儿子说完后,其他家长向她摆出了臭脸,说他们“没礼貌”。“他不是必须要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来,他已经说了不愿意。”能够允许孩子拒绝分享,考验的不仅仅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还有家长坚定自我的勇气。你会发现,很多成年人强迫孩子分享,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分享”是美德,而是他们怕丢了面子。当孩子拒绝分享时,他们急于找回面子,通过指责、威胁、惩罚的方式强迫孩子。你气不气?
但“讨好型”的成年人,并没有勇气维护自己的边界,,反而会说:“那你拿去吃吧!”
如果,你因为这种“我不想,但我必须”的讨好行为常常觉得憋屈。
那么你在教会孩子分享之前,要记得自己先学会拒绝。
如此一来,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学会拒绝,不卑不亢地面对他人。
当孩子有权力决定是否分享,才有可能学会真正的分享。
而不是发展成为一种“讨好”的行为。
一岁半的小女孩独自面对面前的美食,被妈妈叮嘱“一定要等妈妈喔,等妈妈回来再吃喔。”视频最后,她等到了妈妈回来,而且还把自己零食分享给了妈妈。孩子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离开我身边超过12小时以上。孩子在三岁前,要尽可能不设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身心需求,建立起亲子间的早期依恋。之后孩子才能建立起对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个从未被满足过的人,很难有能力去分享。所以,我们和孩子沟通好之后,一定能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是能够分享的心理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6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