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富二代」毕业照,看哭14亿国人:他们用身躯,生生托起了中国的脊梁(4)
那个女孩,名叫许希麟。
刘粹刚牺牲后,她在昆明创办了粹刚小学,收养和教育了无数空军子弟,许多在空战中壮烈殉国的战士的子女,都在这里长大成人。
半个多世纪后,当白发苍苍的许希麟跨过海峡,回到刘粹刚的墓前时,她亲手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作为挽联,静静地放在烈士肃穆的墓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胡马早已被我们赶出国土,可那位勇猛无畏的龙城飞将,她深爱的丈夫,再也无法返航。
为什么我要写这三个空军战士的故事?因为他们都和下面的这张毕业照有关。
这是一张最近在朋友圈刷屏,在抖音上被疯狂点赞的毕业照。
照片上这些人的头上几乎都有触目惊心的白色十字架,这无关什么宗教,也不是什么仪式,而是牺牲的标志。
这是中国第一代飞行员的毕业照。
他们都毕业于笕桥中央航校,从这张照片被拍下的那一瞬间,他们就开始了死亡的倒计时,一张张稚嫩却又坚毅的笑脸,一个接一个地为国献身。从毕业到牺牲平均只用了半年,牺牲的平均年龄仅为23岁。
他们之中,有跳伞落入敌阵,与敌人战斗至最后一颗子弹,高喊着:
“中国无被俘空军!”
饮弹自尽的阎海文,牺牲中年仅21岁。
在成都保卫战中以巨大差距奋战迎敌,最终以身殉国的林徽因三弟林恒。
梦想成为电影明星的王牌飞行员、创下一场战斗中击落敌机数量最高纪录,最终却壮烈牺牲的周志开。
当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战死,他们的教练在战前日记中写到:
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轮到我这个老师上去了。
在笕桥中央航校的校内,矗立着这样一句校训: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从古至今,纵观全球军校,再没有第二所学校,能写下如此激荡悲壮的校训。
在八年抗战中,笕桥中央航校所培养出的飞行员,没有任何一位投降日军。
来这里学航空的学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清华学子,有的是官员子女,有的是归国华侨,在当时全部都是妥妥的“富二代”。
而在那个年代,无论身体素质、知识水平还是谈吐,他们都是最顶尖的青年才俊,绝对的天之骄子。
如果按照他们原本的人生轨迹,他们本可以成为优秀的建筑师、物理学家或是政治家,与心爱的人共度一生。
可是当日寇侵华,国难当头,眼看着无数同胞在日军战机的肆虐中颠沛流离之际,他们却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所有的前程,一头扎进那所命途多舛的空军学院。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知道,自己的每一次起飞,都有可能是永别。
可即便如此,他们仍旧抱着必死的决心,飞上了中国的蓝天。
当时中国国力衰弱,日军有先进的飞机几千架,我们仅有又老又破的旧飞机300余架。
但是,一群又一群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年轻人,前往航校报名。一名又一名的战士,开着破损的飞机在炮火与碧空中翱翔、淬炼。
一个又一个的中华儿女以肉身之躯化作钢铁炮弹,托起我们民族的脊梁。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虽千万人,吾俱往矣!
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在天与地的浩荡之间,他们用机翼谱写出了一曲气贯长虹的壮歌。
在生与死的夹缝里,他们用鲜血和咆哮让敌人的侵略土崩瓦解。
在那个年代,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燃烧在自己挚爱的土地上,他们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空人就是在他们的指引和照亮下,砥砺前行。
为民而战,搏击长空!
为国而亡,虽死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