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读绘本,为什么几年后,有的孩子收获更多?
刚开始来听凯叔直播讲绘本时,孩子们像逛游乐园一样。跟着精彩的细节感动得哭、高兴得笑,然后开心地和凯叔道晚安......凯叔现场朗读宝贝儿自己创作的诗,,快看看有没有你家宝贝儿~
直播刚一结束,就迅速完成凯叔布置的“课后小作业”:用三句话告诉凯叔,爷爷是怎样的人......慢慢地,孩子听凯叔讲绘本,已经不再是打发无聊时光的娱乐消遣,而是养成一种习惯:除了这些看得到的进步,孩子们还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昨天,凯叔给宝贝儿们讲了《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是一部非常“好哭”的绘本。爷爷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小艾斯本,他没有变成天使,没有变成泥土,而是选择游荡人间......故事有些悲伤,却又很温暖。孩子们在凯叔的分享中,慢慢理解了爱与挂念。
“只要记忆还在,我们和亲人的故事就没有结束。我们的生命,就有价值。”
作为专业讲故事的人,凯叔经常带着宝贝儿们发掘绘本里隐藏的细节。一直关注凯叔直播的朋友想必已经发现,凯叔讲每一本绘本时,必介绍作者和译者信息。
像宫西达也、彭懿这两个名字,想必已经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人了。
如果家长不刻意强调,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如果我们经常给孩子读作者名字,孩子慢慢地会知道这位作者的创作特点、画风,甚至是创作手法。
比如,凯叔在讲《永远永远爱你》时,就给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宫西达也的恐龙风。必须承认一件事:我在和宫西达也见面之前,一度认为这是我见过的最丑的恐龙。可是见过他之后,觉得“恭喜大爷”非常可爱,居然觉得他画的恐龙没那么丑了。再后来,讲多了看多了之后,居然觉得习惯了,甚至脑子里想到恐龙两个字,居然出现的就是宫西达也风。
当我们频繁给孩子读作者信息时,这些优秀的人物形象,就会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引导孩子去主动探索。
前阵子,一位妈妈留言说,她带着孩子一起读《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绘本,几遍下来,从来没有注意环衬。
但是,最近孩子看完凯叔直播讲绘本后,指着环衬对妈妈说:“你知道这页为什么画星空吗?”“我来告诉你吧!凯叔说,这不是星空,是爷爷给约瑟做的衣服,故事其实从这里就已经开始了......”
环衬,指一张较厚的纸对折成双页的衬页,有时和内封连环在一起,分为前衬和后称。作为故事的起始,和内容相互呼应;
重点展示故事的关键场景;
前后环衬遥相呼应,起到交代背景的作用;
环衬里藏着丰富的画面,激发想象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6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