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热播,蒋欣一句话引争议:你投诉老师,问过孩子吗?
我朋友孩子眼看着要高考了,上次打电话问我:你说孩子报什么专业好?是计算机?金融?还是……我问:孩子想学什么呢?他的回答是:他不懂这些。
其实孩子未必不懂呀,很多事情,最好先听听孩子的话。
——凯叔
前段时间《向上吧,少年》中,有一个参加节目的高知家庭。
当女儿走上舞台时,主持人询问她愿望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希望爸爸妈妈在解决我的问题之前,不要自顾自地吵起来。
当我们的想法跟孩子的意见相左时,为什么要习惯性地否定孩子呢?
要知道,那是他的人生,他才是应该是掌握主动权的那个啊!
与其一厢情愿地操心,不如听听孩子的想法吧,因为你有你的计划,但也许孩子另有计划。
她深知自己的性格特点:
表达欲很强又很强势,像这种性格的妈妈,很容易养出没主见的孩子。因为妈妈有的是主意,就常常会忽略孩子的意见。
所以她很刻意地提醒自己,不要只顾着自己说,要充分聆听儿子的声音,尊重他的想法。
倾听是一门艺术,并不只是用耳朵听就可以,听孩子说话尤其如此。
曾经看到一组亲子对话让我很痛心:
——“妈妈,你知道吗,我今天可开心了!”
——“嗯,你今天作业做好了吗?”
——“你猜猜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好事?”
——“你怎么不回答我的问题,作业做好没?”
——“你整天就知道问作业……”
本来孩子很开心地想要分享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可是妈妈对此充耳不闻,最后不欢而散。
如果孩子的心声不能够被听到,那么他也许从此就会关上心门,关上了跟父母沟通的门。
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个“霍桑效应”,也叫“宣泄效应”。
当时,,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梅奥曾经带领研究小组进驻霍桑工厂,他们想要研究出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一开始,他们尝试改变照明、薪水、作息时间、食物、环境等因素,但是结果发现收效甚微。
后来,他们请来各类专家约谈工厂员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抱怨,这样倾诉倾听式的谈话进行两万多次后,工厂的效率大大提高。
这个实验结果揭示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能够把心中所想宣泄出来,并被人接住时,哪怕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他的积极性也会显著提升。
后来他顺利过关了,大家也被他那个“蹲下去”的动作暖到了。
跟孩子沟通,“蹲下去”这个动作很重要。
千万不要仗着体力和智力优势,去俯视你的孩子。
尝试站在他的角度,把他当成跟你一样平等的人来看待。耐心地听他说,温和地同他讲,这样的沟通才顺畅,这样的教育才能润物细无声。
知乎有个热帖,重庆一个3岁半的女孩,她的父亲经常用“打击式”语言进行教育。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读错了单词或者背错了古诗,就会被骂笨。女孩母亲一直不赞同这种教育方式,忍不住跑来问网友。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一个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的父亲,是没有资格谈教育的。
父母总是这样俯视孩子,如果身份互换,你愿意接受这样的打击式教育吗?
“怎么这么笨,房子都买不起!”
“天天累成狗就挣那么点,还不敢反抗,怂包……”
恐怕这样的“激励”没人能消受得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什么想法前,不妨蹲下来,先听听孩子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