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清华学子厚德载物,九年默默助力乡村振兴——一封来自乡村基层党支部的感谢信(2)
在等待传统村落申请结果的过程中,他们开始着手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充分征求上级政府、党员与村民代表的意见,还发动村里在外贤达、致富带头人专门成立了“乡村振兴顾问团”,共商发展大计。清华同学与他们充分对接,很多时候一早醒来,微信群里就又有了一串未读信息,看看时间都是很晚甚至是凌晨发的。
图3 同学与村民交流
一条条意见建议汇聚起来,我们村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清华同学与全村一起,确定了“以保护为核心,以保护促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加强对我们村整体环境、核心保护区和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以旅游观光、民宿餐饮、林果采摘为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农耕文化魅力山村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小山村有了大规划,一开始,也有不少村民对保护很不理解,觉得老房、破房住了一辈子了,就想住新房、住楼房,清华同学又向村民宣传保护思想,用国内保护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导教育村民。“新房子随时都能盖,老房子扒了就没了。”渐渐的,村民的想法也开始转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我们一直羡慕平原地区的大工业,现在我们不再羡慕了,我们村自有我们村的优势与特色,我们也才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与规划配套的,还有一本厚厚的档案,看着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编进了档案里,能够在全国传统村落档案库中查询,我感到非常自豪。档案是对现状的调查整理,规划是对未来的思考展望。清华学子编制的这一本档案与一本规划,就是我们村的资源底账与发展方向。
由于山势陡峭,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偶发,我们村世代都有封山育林的传统,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很高。以档案和规划为基础,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与清华同学一道,又申获“国家森林乡村”,山沟里的小村庄一下子有了两个国字号称号,全村的工作局面逐渐打开,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三、推进村落建设活化
申请和规划很不容易,落地实施更难。规划稳定后,清华的同学开始跟村里一起利用国家惠民政策谋划乡村建设。在农村,资源少,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先从哪里着手是个大问题。经过与清华同学的反复商讨,我们决定首先要苦练内功,先进行短期难见效但长期很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起制定了“先地下,再地上”“一次开挖,全部入地”等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街巷窄,工程机械进不去展不开,很多地方需要人工挖,由于地处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往往挖了一半发现是石灰岩层根本落不下去。全村老少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实现了自来水、污水、弱电的同时入地,并恢复了青石板街巷。同时,我们进行河道清淤、古湾清理,过去臭气熏天垃圾场变成了清澈见底的小湖,雨季到来溪水潺潺,成为传统村落水文景观。
图4 河道清淤前后对比
图5 古湾清理前中后对比
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传统建筑的保护刻不容缓,清华的同学又开始搞测绘,做方案,坚持“修旧如旧”保护修复,活化利用传统建筑。具有上百年历史全村最好的合院门楼年久失修,村民准备拆了盖新的,还准备贴瓷砖,清华同学与村里做工作抢救性保护,村集体出资对门楼进行了修复,既保存了传统风貌,又使村民满意,后来该合院被评为“济南市历史建筑”。
图6 抢救修复合院大门
我们又流转村民即将坍塌的老房子进行活化利用,这个过程是与清华同学思想交锋最多的。村里想做瓦顶,因为比较耐久,清华同学坚持草顶,因为风貌好;同样,施工队想用水泥勾缝,清华同学坚持不要勾缝。清华同学跟我吵,我跟施工队吵,经常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一轮轮交锋后,我们还是回归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修复初心,利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进行修复,外部最大限度保留了传统风貌,实现了理想的效果,事后想想如果没有这些争吵与坚持,那效果可能就没这么好。这是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不见水泥”“树木自由生长”成为了传统建筑与空间活化的“土味”原则。在内部,苦练内功的作用得到了彰显,通上了上下水与无线网,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与抽水马桶,住在老房子里也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老房子焕发了新生机。现在全村已经流转了更多的闲置民居以备下一步活化,而清华同学已经又完成了废弃多年、倒塌破旧的老学校的方案,设计成开敞的公共空间与景观供村民及游客游玩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