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清华学子厚德载物,九年默默助力乡村振兴——一封来自乡村基层党支部的感谢信(4)
看一队人的贡献,既要看他们做了什么,也要看如果没有他们会是什么样。我经常在想,如果当年那位大二的同学没有到我们村开展社会实践,如果我没有打那通电话,现在我们村会是什么样子。我想有国家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上级政府部门的领导支持,我们村发展到今天应该也会有进步,但是很难像今天这般进步这么大,进步得这般热火朝天。甚至可能随着青壮年的外流,我们这个小山村永远消失在时代的发展之中。我也经常在想,我们村的变化,仅仅是修通了10米宽的柏油马路,通了公交车,传统风貌得到保护,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吗?仅仅是过去一堆人人都不愿意住的破烂房子被点石成金吗?仅仅是在这些物质层面吗?我看不仅仅是这样。因为我看到,过去很多在城里生活的孩子回乡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因为旱厕和没法洗澡待不住,现在通上了上下水他们能长住了,我看到了老人不再那么孤独;因为我看到,今年村两委换届,有两位在外工作的优秀青年参加竞选,我看到了年轻人重返故土;因为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乡村会在周末和假日变得热闹,我看到了乡村的未来所在。当然,我知道,一切都还是在摸索中前进,虽然我们已经有一些进步,但是我们的工作更有很多不足,相对于其他先进地区,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于我个人来说,我已经六十多岁,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干了几十年,当村支书也已经十四年了。这些年,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生了多少气,心里也有不少委屈,既要获得上级支持,又要取得村民理解,基层要想做成几件事真的太难太不容易。其实我本可以不这样,我的两个孩子,都在青岛工作,都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她们之前经常劝我别干了,到青岛去养老。我家里去青岛给女儿带小孩,我常常一个人住在村里,好几次遇到难事,我也想撂挑子不干了。但是,在与清华同学同吃同住、并肩战斗的日子里,他们拼搏的劲头深深感染了我,看着他们的劲头,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能够与清华同学一起工作,我感到是人生之幸事,与他们一起工作,很辛苦,但是也很幸福。我在知天命的年纪又有了新的人生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人活一世,就是得奋斗。既然上级组织信任我,全村老百姓支持我,我就有责任把祖祖辈辈留下的村庄建设好,发展好。因为年龄原因,身体已不是以前,我本打算退下来,但是组织上不让我退休,让我超龄服役。老当益壮,想想这些还没有完成的工作,我思考再三,最终决定再干几年。
一路走来,我与清华同学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这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同事?是朋友?跟清华大学的学生一起奋斗了这么久,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成为了他们的一份子,我们更像是同学。我边干边学,感觉自己在村里上了个清华大学。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我感到同样的光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我感到同样的激动。我感觉自己好像是清华的一份子。在清华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的荣耀时刻,我心潮澎湃,想向清华大学的相关部门讲述这个故事,感谢学校的培养,感谢相关院系部门与老师、尤其是骨干学生导师背后的支持与帮助。
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上一位骨干同学从建校100周年干到了建校110周年,现在又有新的同学继续到村服务,2020年5月,清华同学跟我们开始筹建乡村振兴工作站,希望让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运行下去,我相信这个故事会长期继续下去,越来越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清华大学这一队学生,在山旮旯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清华大学不愧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清华学子不愧是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行胜于言的清华学子,以他们为代表的当代青年是可堪大用、能担大任的一代新人。我也知道,在清华大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务国家,服务基层,共同构成了清华底色。
祝清华大学越办越好,诚挚欢迎相关院系部门领导老师来村考察调研指导!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党委、和庄镇马杓湾村党支部
2021年4月22日
他们的故事没有结束,
这里的故事也将会继续,
建筑学院的莘莘学子扎根基层,
用“行胜于言”践行着
习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说的: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