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清华学子厚德载物,九年默默助力乡村振兴——一封来自乡村基层党支部的感谢信(3)
图7 传统民居修复活化前后对比
四、挖掘乡村历史文化
第一套老房子修复完成后,清华同学成为了第一批“房客”,他们以此为基地,开始进行长期持续的田野调查,对这个小山村进行解剖研究。他们以空间载体为切入点,以文字记录为主线,以故事传说为辅线,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与村庄发展建设历史。他们阅古籍、拓石碑、查族谱、集地契,和这个村有关的文字记载他们都搜集了一遍,全村石碑上的每一个字都被他们研究地清清楚楚,邻村的石碑也被他们翻出来研究。经过他们的考证,他们从古籍中找到公元前608年“鲁宣公会齐侯于平州”的记载,这是我村地名出现在史书中的最早记录。他们考证出我村建村于约1450年,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他们还进行文化挖掘,听村里的老人讲故事传说,听工匠讲授传统的生产工艺与生产组织形式,研究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解开了传统村落发展的基因密码,还原了六百年来村民战天斗地、开土垦田、建舍筑屋、生息繁衍的乡村生活图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最熟悉情况的村干部,对村里历史的了解也不如清华同学多,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乡村通。
图8 墙壁中的石碑清理与拓片
他们一边挖掘,一边讲解传播,向村民与游客讲解传统村落的历史,一方不起眼的空地,当年有何用途,曾发生过什么故事,都被清华同学讲得清清楚楚,凡是听过的人都直竖拇指。我们村也变成了一个基地,成为清华学子了解乡村、研究乡村、贡献乡村的基地。他们厚植乡土情怀,从大地泥土中汲取营养学习知识,又把学问写到了大地上,写到了田间地头,也写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四个方面,是清华同学主要贡献的概括,但是事实上他们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与清华同学关系越来越密切,大事小情都跟他们请教,找他们帮忙。清华同学几乎来者不拒,小到一块展板,大到全村规划,都是清华同学帮忙设计并监督实施的。
在驻村服务的过程中,清华同学不仅展示了高超的专业水准,还展现了的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与自强不息的思想品格。由于地处山村,村里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吃饭是农家饭,遇到馍馍吃馍馍,遇到面条吃面条,有时候买不来,村干部就从家里拿点凑合着吃,他们从来不讲条件。多少次驻村工作,都到了约好的吃饭点了,我们却等不到人,打电话总是说“稍等还差一点点”。有时忙起来,为节约时间,他们在村里点起了“外卖”,我们直接把饭送到工作现场。清华同学驻村时间大都是寒暑假,村里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冬天里屋里上冻,夏天里酷暑难耐,但是他们工作激情有增无减。每一个与他们一起工作过的人,无论是镇村干部还是普通村民,无不为他们努力工作的精神深深感染。
一件事做好一次相对容易,但数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则很难。这些年来,有些同学来过一次,有些来过两三次,他们大部分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骨干同学一直坚持,从本科生干到研究生,又从研究生干到博士生,直到离开清华大学前往机关工作,时间跨度达九年。在这九年里,他常常单枪匹马,或带着小队,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两个月,前后驻村服务二十余次,驻村工作一百多个工日,背后工作更不可估计。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活化了一座传统村落,挖掘了一段乡村历史,造福了一方黎民百姓。他们低调工作、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很多次我们地方媒体想报道宣传他们,被他们婉言拒绝了,说像他们这样的清华同学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很多。这封感谢信,我多次想写,他拒绝多次,说他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名清华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村里做点事。这次正值校庆,我说我不是写你个人,而是要写清华学生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他才同意,并强烈要求不要出现他的名字。他不愿留下姓名,但是镇村干部记住了他,当地百姓记住了他,山山水水、砖砖瓦瓦记录了他们的贡献。
图9 骨干同学毕业后与全村合影
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