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果真是八股,拿满分反倒方便了。
文|张蔓生
最近,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以难读字词、冷僻名言和堪比翻译腔老学究的文本质感刷了屏。
大部分发声的人士不约而同地从文字下手,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各种分析,最后,得出「阅卷组长给满分是没水平」这个结论,皆大欢喜。
不过,这些讨论或多或少地遗忘了高考作文本身。
高考作文,这个一年一度的全民关注焦点,究竟是怎么批的,又是以什么标准给分的?为什么奇文容易拿高分,而绝大部分文章的分数都拉不开档次?
你的高中语文老师也不一定能说对其中的门道。
翻开市面上任意一本《高考满分作文集》,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来自各省的满分作文不但数量参差不齐,而且路数也大不相同 —— 有的奇伟瑰丽,有的佶屈聱牙;有的像是法国哲学家那种难以看懂的著作,有的像余秋雨老师写的,有的像于丹老师写的,有的更像历史同人小说。
为什么不同省、不同人写出的高考满分作文,差异会如此巨大?
要理解这点,需要知道高考作文是怎么批阅的,满分作文又是怎样评的。
现在,高考批阅普遍使用「双评制」,作文也不例外。答题纸在上交之后,先由计算机拍照,按题拆分成块,然后系统自动随机发给不同的阅卷老师。
高考阅卷不但会有阅卷组长、学科组长,每道题也会有「题组长」,然后再会分成小组,每个老师评哪道题有着严格的分工。
每道题首先会被发给两个阅卷老师,在互不知道的情况下独立打分。如果两人打的分比较接近,那么实际分数多是这两个分数的平均(各省操作略有不同);假如两人的打分相差超过一个阈值,那这篇作文就会被送到第三位老师(复评者)那里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