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以家人之名》非常火,热搜不断。
其中,女主角李尖尖庆祝自己来例假的那场戏,很多网友都说自己“发出了三尺高的笑浪”。
一个16岁的女孩,午饭时当着一大家人的面,高调宣布自己成人了,笑得一脸灿烂。
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出这么乐天的孩子?
答:一个有俩“爸爸”的奇特搭伙家庭。凌爸是个经常加班的民警,主外,李爸是个面馆老板,主内。
除了他俩,家里还有三个孩子:
大哥凌霄, 从小父母离婚,跟凌爸一起生活。
小哥子秋,被父母抛弃,让李爸领养。
小女儿李尖尖,是李爸的亲闺女,但也很小就失去了母亲。
这三个孩子的经历,听起来一个比一个惨。可就是这三个家庭不完整的孩子,硬长成了《隐秘的角落》的反面,成长中更多的是爱和阳光。
很多网友评论,追剧时想起了《请回答1988》,很多家庭场景让人一秒穿越回童年,太治愈了。
为什么呢?只因为,他们有一个好爸爸。好到什么程度呢?很多当爸的看过这部剧后,都表示心态有点崩——差距过大,完全被碾压。
一个开面馆的普通男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书单君就带大家去看看,到底是怎样一个神仙爸爸,赚足了观众的泪水和欢笑。
《以家人之名》里李尖尖的爸爸,就一直在努力了解孩子。
他不仅每天变着法给女儿做爱吃的东西,更能随时留意孩子没说出口的需求,在情感上给予支持。
尖尖妈妈去世后,李爸给女儿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妈妈变成了海上的仙女,等很多很多年后,我们就可以团聚了。”
想念妈妈的尖尖,有时候会在地上画一家三口,爸爸就得意地夸,“画这么好,该有奖励吧!”
这样有爱的互动,常让人嘴角上扬,也把阳光种在了尖尖心里。
而且,他从不粗暴地管教孩子,而是会用孩子的语言,蹲下身跟他们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
有一次尖尖捡到了新邻居家(凌霄家)扔掉的玩具和撕碎的合影,当宝贝一样摆弄。李爸发现后,没有训斥她,而是蹲下来,去了解她的想法。
原来,尖尖好奇于照片里的秘密——凌霄曾经有个妹妹。
李爸知道,这个“妹妹”之前因为意外去世了,所以他告诉尖尖:
“小妹妹和妈妈一样,去当仙女了,所以,以后不要再在叔叔阿姨面前提起了。”
过后,他坐下来,把被撕碎的照片粘得平整。
一个小小的举动,教会了尖尖怎样去尊重别人的秘密。
发现、了解孩子,不仅是随时给他们关怀,还要发现孩子的价值。
尖尖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男孩样,但她开朗又热心肠。李爸提起女儿,眼角眉梢都是欢喜:“我们家尖尖,不随我,也不随她妈,她是莫名其妙地乐观。”
高中了,尖尖在网上自学木雕,李爸没像其他大人一样反对,反倒觉得孩子的想象力有了用武之地。比赛拿了大奖,李爸开心地在面馆挂起“庆祝尖尖得奖,全场八折”的横幅。
李爸对孩子的支持,完美印证了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大卫·腾绅在《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里说的:
“父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肯定应该是:你的存在本身已让我很满足,我为你感到自豪。”
综艺节目《少年说》里,很多孩子站在天台上,对父母喊出了憋在心里的话。让书单君格外印象深刻的,是个刚上初中,姓袁的小姑娘。
在她口中,妈妈总拿自己跟成绩最好的学霸比较,考完试也拿她最差的一门说事。说到最后,她泣不成声,喊出了亿万孩子的心声:
“为什么你从来看不到我的努力?”
孩子打开了心,妈妈却依然高高在上:“我认为,你更需要打击教育,要不打击,你就会飘。”
从始至终,她都没有试着去理解孩子真正的诉求,去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她致力维护的,只是父母的权威。
孩子沟通的努力,在这坚如磐石的权威面前,破碎了。小姑娘满怀期待地开口,却哭泣着离开。
不知道以后的日子里,她还有多少勇气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可不得不承认,李爸这样的父亲,确实很少。
现实是,要么爸爸角色普遍缺位,使得很多亲子教育沦为喊口号;要么父母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小到生活习惯,大到为人处世,自己先就做不到。
不信,你想想,多少父母天天跟孩子念叨“少玩手机”,自己却在孩子面前游戏不停手,吃饭不抬头?
电影《毕业会考》里,父亲向往国外更理想的环境,唯一的目标就是让女儿出国留学。作为知识分子,他常推荐女儿读名著,教导她理想人性,第一条就是要诚实。
可大考之前,女儿手臂受伤,发挥不佳。父亲心急如焚,为了提高女儿的成绩,不惜干起他最鄙视的交易,贿赂官员买通阅卷老师。
知道真相的女儿,认为这和自己受到的教育相悖,父亲气急败坏:“我们身处的世界,有时需要见风使舵!”
毫无疑问,他的信仰经不起一丁点现实的考验,也失去了女儿的信任。
最终,女儿选择了诚实,而他面临调查和内心拷问。
虽说这位父亲的选择背后有复杂的社会问题,可在他一意孤行“为你好”的背后,又有多少出于自己生活碰壁的私愤和执念?
把改变现状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自己却带头践踏规则,这不可笑吗?
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这样描述:“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比血缘更重要的
是情感的牵绊
《以家人之名》之所以引起热议,还因为它触碰了一个较少被提及的主题:构成家人间牵绊的,到底是什么?
在剧中总有人提醒李爸,不是亲生的,将来总要离开。李爸醉酒后说出了心里话:
“没有血缘关系,不姓一个姓,怎么就不是一家人了?只要相互关心、扶持,就都是一家人。”
可人长大,总是要背起不得不承担的重负。
高考前,“后继无人”的子秋生父突然出现,提醒他:大学的费用,要把李爸压垮吗?你认祖归宗,我就供你出国,可以减轻他的负担。
凌霄妈妈车祸后无人照管,则把他置于道德两难:是否要离开陪伴的家人,去照顾并无感情的血亲?
这展现出无血缘家人间的尴尬:在法律面前的不认可,在舆论面前的无选择。
就像尖尖在两个哥哥相继离开后哭诉的那样,“就连做手术,他们都无权签字。”
可他们,真的比不上血亲吗?
电影《小偷家族》里,也探讨了这个问题。阿治和信代夫妻俩打零工为生,偶尔偷点东西,住在奶奶的小院里,吃了上顿没下顿。
就是这样两个边缘人,发现了两个被遗忘的孩子。
男孩的父母不知为何,把他丢在封闭汽车里。女孩的爸爸家暴妈妈,妈妈再将愤怒发泄在女儿身上。
于是,他们想给孩子一个家。就像暗夜里照进来的那一点点光,虽然微弱,但总能给人希望。
信代把女孩从成日被锁的走廊里救出来,抚摸她身上的伤口,抱着她看烟花,告诉她,“大人说喜欢你才打你,是假的。真正喜欢你的人会这样抱着你。”
阿治带男孩去海边,告诉他,青春期的那些问题,谁都有过。
海边的风吹过,他们脸上有欢笑。
正如信代说,子女是没法选择父母的,自己选择的,羁绊反而更强。
即使最后在法律干预下,女孩回到了亲生父母家,但她会在一个人玩时唱起信代教她的歌,再次相见成了她唯一的期待;男孩被送去福利机构,但会在无人的车上,对着阿治离去的方向,轻轻喊出一句从未出口的“爸爸”。
这种羁绊,是朝夕相处间彼此心上的共振,即使得不到法律认可,却依然存在于呼吸间。
就像李爸面对两个儿子的相继离开,没有一点怨言,“真正家人的心,是时时刻刻在一起的。”
当然,不论走出多远,他们都是一家人,而最终,他们也都回来了。
在《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书中,大卫·腾绅还总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三种爱:
第一种是同情。就像第一次为人父母,看到那个小小的身躯,心头溢出的柔软。
第二种是无条件的爱。是不论值得与否,为了爱而给予的爱。
第三种要求最高,是回应孩子,孩子长大后,父母必须正面回应孩子的视线,倾听他们的选择。
多少父母能做到前两点,却在第三点上败下阵来?
而李爸之所以被称为“神仙爸爸”,就是因为是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做到了这一点。
在我眼中,这才是好的亲子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的标准。
并不是父亲有多威严,孩子有多听话,而是父亲用天真的心和孩子共同成长,“前者不以成人的世界观,去压迫孩子,后者在和风细雨中,自由自在地绽放。”
做到这点真的不易,但与其在孩子成年远走后,再陷入悔恨与遗憾,不如从下一刻起,蹲下身来,平视孩子的眼睛。
作者 | 小东邪 编辑 |燕妮
图源 | 《以家人之名》
今日荐书 《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
原价 45元,书单优惠价37.5元
戳此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