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善标准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北京市深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综述
人民网北京3月18日电 (记者李依环、熊旭)“从1987年的市长电话发展至今,12345市民热线已经成为北京城市服务的总客服,成为城市治理的‘中枢线’和‘一号响应’。这正是北京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师杨子强的课堂上,“接诉即办”等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成为了北京高校思政课堂上的鲜活案例。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近年来,北京市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以首善标准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课堂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育人关键课程作用日益凸显,思政课正日益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关键课程。
开门办思政
近年来,北京市各委办局积极参与到思政课建设工作中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国家大剧院,打造19场“大剧院里的思政课”,将文艺作品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转化为团结教育师生的锐利思想武器,覆盖首都高校万名师生。
濮存昕、冯远征等一大批艺术名家走进思政课堂,为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备课指导。在北京市委农工委的大力支持下,思政课教师走进京郊等农村,切身感受新时代新农村的气象与面貌。
此外,北京市国资委、冬奥组委、市文物局等单位也积极为思政课教师现场备课和学习实践创造条件,举全市之力办好学校思政课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实施质量保障工程
强化重视思政课教学教研的鲜明导向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思政课质量保障工程,“个性化教学诊断”、“一师一档”等制度举措落地见效,打出了一套思政课质量提升的“组合拳”。重视教学教研的鲜明导向,也成为了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方向。
去年收到的一份特殊“教学档案”,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苏珊珊记忆深刻。“档案”清晰记录了自己入职以来的成长培训情况、教学评价、教学感悟等内容。“有了这份教学诊断报告,为我改进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对讲好思政课更有底气了”。
“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后,很长一段时间,很怕学生发问一些自己还研究得不够透彻的问题,总怕说不准、说不好。”担心学生有困惑、老师讲不透,这是此前许多年青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市启动建设了学校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库,聚焦学生有困惑、老师讲不透的系列问题,组织理论名家和思政课教学名师集中攻关,既解析也支招。
思政课不能“曲高和寡”,贵在“润物无声”。近年来,首都各高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提升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思政课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北京大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介绍,北大已逐渐明确理论为本、内容为王、问题导向、形式创新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并在全校开展了“田间地头的北大思政实践课”。
为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每学年开设9门思政必修课、30余门人文选修课和近50门专业课,覆盖全校13000余名本硕博学生,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广大学生中深受好评。
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大医精诚”为指引,建设“5+3+N”特色思政课程体系。“5”即为5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3”即为具有实践性质、关注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N”即为数量不断增加的思想政治理论拓展课。
北京工商大学注重激发师生双主体活力,深入推进“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智慧课堂”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构建完善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共同参与评教的四方评价模式。思政课改革初见成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思政课课堂“到课率、抬头率”显著提升。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彰显
近年来,一批北京高校“青椒”屡屡“触电”,在各种媒体平台出镜亮相,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明星教师”。思政课教师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成为立德树人大舞台上的主角,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关键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北京市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先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骨干教师进名校研修、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补贴等举措已在全国推广。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增岽是一名“85后”。谈及个人成长经历,他感慨道,“获益于北京市的良好政策环境,许多像我一样的青年教师走上了成长发展的‘快车道’”。
面对专职教师队伍缺口,北京市综合运用“引一批、聘一批、转一批、备一批”的思路,推动高校动态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一大批像董静老师一样的优秀人才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
杨增岽的成长是北京市青年思政课教师培养的一个缩影。随着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贯通化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青年思政课教师群体加速成长。
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于文博说,“思政课教师‘看北京、看变化、看成就’学习实践活动、各类教学比赛和常态化集体备课等,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提升了我们的教学能力,为我们成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教师专业特长和具体需求,实行“针对性服务”和“差异化培养”,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构建“北京市+学校+学院”的三级培训体系;为入职3年内的青年教师配备一位“教学导师”,一对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近期启动“新竹工程”,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资深教学名师结对指导扶持思政课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导教、导学、导科研,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鉴交流有了新渠道。
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
上好服务保障重大活动“大思政课”
2019年,,北京大学开始全面开展“田间地头的北大思政课”。图为本科一年级同学在暑假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思政实践课。北京大学供图
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3年来,一堂又一堂实践型的“大思政课”在京华大地上开讲,在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一线,师生们得以不断锤炼本领、坚定信仰。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上,中央财经大学学生赵建铭在天安门下庄严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今年2月4日,这名大学生又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站上了首都机场的冬奥志愿岗。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1.4万名首都高校师生助力书写了“双奥之城”的最好名片。
将思政课搬到服务保障工作一线、书记校长主讲“赛前第一课”……在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冬奥志愿服务的学校普遍建立了冬奥志愿者临时党支部。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临时党支部开展了主题党团日活动,并要求带队教师注重从日常管理服务中发掘育人元素,讲好思政“微课”。
“我们将深入研究总结青年学生在参与重大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的内在机理和实现逻辑,着力构建实践教学、文化体验、科技创新、专业育人等相统一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常态化下基于实践育人的‘大思政课’长效机制。”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锋说。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北京高校始终注重用好社会大课堂,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目标,在协同、融合上下功夫。
在实践中,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第二课堂推进“部门联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团委紧密合作,共同组织暑期社会实践,连续多年策划开展“中国精神寻访”主题实践,总行程累计约63000多公里,致力绘制“中国精神足迹图”。
中国农业大学依托形势与政策课“4个专题+时政热点+主题宣讲”体系,深化专题教育融入“第一课堂”开展理论宣讲的特色模式,讲好“‘四史’思政大课”。在课堂内外积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团结引领青年学生积极投身防疫总体战,同心战“疫”,积极融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六位一体”的“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原则,积极探索规范灵活、协调贯通的社会实践形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当代中国社会,思考中国与世界的未来。通过学生的视角,展示学生的思考,同样是对‘大思政课’实效性的检验。”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办好学校思政课,永远在路上。据介绍,北京市将始终围绕“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紧抓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重大契机,坚持不懈以首善标准办好学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可靠接班人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