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忧半喜伴年
年,就这样来到了。是在全面放开疫情管控以后,那时没人知道这个年会怎样过。
陆续从网上看到连夜拆除的隔离设施时,,突然叫停的全民核酸检测,一下子让大家有些错愕,不知道如何是好。放开之后的几天,我曾试着去街上、公园里转了转,空空如静默时期。三三两两偶遇的人,紧闭的店铺。公园里偶有人来,大家自觉的相互保持距离,有人开玩笑说,静默时都争着出去,放开了却都自己静默了!有朋友想请大家坐一坐吃个饭,都觉得等情况好点再说。
在之后的十几二十天时间里,就好像约定俗成一般,亲朋好友们都减少或停止了信息交流,群里的发言一下子少了。我们静静的等待这个宣扬的、传说的、且正在发生的事件。"养阳",似乎正在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点,没有人能断定什么时候自己会"中标",中什么样的"标".网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阳历",趁机敛财的有之,真情告白的有之,相互关爱齐心抗疫的有之。总之,纷繁复杂的世界,光怪陆离的现实,总有一些人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表演、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但善与爱的光芒永远的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脚步。朋友们在群里相互提醒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形成的共识是"晚得总比早得好",尽管从来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支持这一观点。减少出门购物次数,去人少的地方锻炼,口罩戴两层,N95慢慢的成了主流。
终于有一天,我家那位从凛冽的寒风中归来,晚上便发起了38.5左右的高烧,没有布洛芬,没有抗原测试,没有血氧仪,没有连花,好在有抗病毒颗粒感冒药,赶紧吃着呗。两个人保持距离,戴口罩,分开吃饭,餐具分开洗放。第二天体温开始慢慢下降,进入"阳康"期,自我"隔离"在卧室,不时看见她站在门口渴望的看着客厅,听着电视……
冬至过后,人们开始探头探脑的出来活动了,像极了欲出窝觅食的小松鼠,外出散步的人渐渐地多了,公园里也有了人来人往的身影,街上的店铺开始开门打扫卫生,有的小店已经营业。元旦以后,打电话向亲朋问一声"都好着吧",大家都是一句"过了",亲朋的聚餐已经陆续开始了。从身边人相互问候里,似乎感觉到病毒,像冬日里的寒风,漫过群山原野,侵入每个角落,它像凶残的狼群,伺机扑向伤风感冒者,体弱者和免疫力下降者。该来的总会要来,来了,又走了,每个人所经历的,都是自己未曾经历的,无论如何,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众多苦难的一种,这么多人,在同一个时间段,经历同一场与病毒的抗争。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大背景下,年一步步的向我们走来,我们有句俗语"年年难过年年过",好消息是光明网上1月19日一组数据:"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2023年1月17日就诊人数较峰值下降了94%,已经回落到2022年12月7日前的水平。全国急诊就诊人数在2023年1月2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就诊人数较峰值下降了44%.全国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在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数量下降了44.3%.
正常医疗也有正常恢复迹象:
一方面,全国普通门诊在逐步恢复,普通门诊中新冠患者比例在逐步降低。1月17日非新冠人群在普通门诊的就诊率达到99.5%……"
我们迎来了拐点,感染过后开始逐渐恢复正常,但疫情过了吗?没有,需要做好防护吗?是的。没有阳的要防,阳过之后依然要防二次、三次。
今天已经是年二十九了,准备好了行李,去西安的女儿那里过年,尽管还有一点担心,有一点惶恐,毕竟团圆的日子,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快乐与幸福,半忧半喜伴年,你好2023!
2023.1.20.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