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规模广交会
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终于回到了我们最熟悉的样子,我现在所在的就是广州琶洲展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广交会正在这里举办。这是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广交会首次全面恢复线下办展。他在重现万商云集盛况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走向更加开放的那份自信和实力。说起广交会呢,我想很多广东人都有难以言表的亲切感。1957年4月,广交会的前身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当时,周恩来总理接见外经贸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时,听到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全称,他表示,这一名称太长了,既然在广州举行,干脆就简称为广交会吧。于是,广交会这一称呼便流传开了。从此,这个中国第一站风雨无阻走过了60多年,成功举办了133届,并且始终都在广州这个千年商都举办。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事业的发展,也成就了很多人的财富故事。1989年的广交会上,方太集团的创始人毛立祥没有展位,只好待在会场外,双手呢各持一把点火枪,一边点火一边吆喝,这他做成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笔外贸生意。几年后,他的产品销量一度占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50%以上。相比毛里祥,前缝纫机大王邱继宝的运气呢,又差了一点,他带上自己制造的飞跃缝纫机也来到了同届广交会,但他没有入场券,于是呢,选择翻墙进入展会,结果呢,被保安逮个正着,还交了50块钱的罚金。很多企业最初在广交会分到的摊位呢,其实都小得可怜。海尔在1988年的广交会上,只有半个冰箱的摊位,不足五平方米,而格兰仕的摊位呢,只有九平方米。但是通过广交会这一窗口,他们都成功走向世界,成为了家电的头部企业。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展位需求呢?广交会创办以来共搬家了四次,展馆的建筑面积呢,也由最初的1.8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150万平方米。广交会素来有外贸晴雨表之称,既然是晴雨表,那总有或晴或雨的时候,晴则大家齐心搞钱,与则大家抱团取暖。但是,无论晴雨,广交会始终秉持着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的信念。那么这里就提出问题了,这一届的广交会到底是晴还是雨呢?我想这样一组最新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展览总面积呢,从118万平方米增至150万平方米,展位的数量呢,从6万个增至近7万个,线下参展企业呢,从2.5万家增至34933家,展览了面积和参展企业数量呢,均创历史新高。有研究表明,广交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益呢,达到了1 :13.6,换句话来说,广交会上成交一块钱,那就会给区域经济带来13块六毛钱的效益。当然了,这一届的广交会不仅仅看重成交数据,更看重另外一个关键词,那就是高质量发展。这里就延伸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广交会展会自身有没有高质量发展?据广交会的发言人介绍呢,本届广交会实现了规模扩大、题材优化、双线融合、质量提升的四个新突破,我想这些都是广交会自身高质量发展最直接的外在体系。第二,广交会有没有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搭建好平台?我们还是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本届广交会优质特色企业的数量的创历史新高,行业头部企业和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称号的优质企业呢?共计约5700家,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企业线上产品呢?已经超过了300万件,其中新产品近80万件,绿色低碳产品近50万件。数以万计的企业瞄准广交会,,来自2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秀实力、谋商机、促转型。这些都足以说明,通过广交会可以最直观的看到广东乃至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最新动向。我们都说信心比黄金重要,广交会本身就是中国多年来对外开放信心的体现。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还不够有力,国际需求呢还不够畅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国外的参展商来说,他们更迫切希望通过广交会与中国企业合作,构建起更加安全、可靠和高效的供应链。而对于成千上万的中国制造来说,他们也同样迫切希望通过广交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在这样相互的催化作用之下,大家都能够搭上中国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的这趟快车,而广交会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广交世界,互利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