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 | “形”塑中华文化之“神” 巩固文化主体性
——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编者按: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围绕如何在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中巩固文化主体性,我们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求是网记者:
作为展现国家美术水平的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肩负着“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的文化职责。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要求美术馆“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请您谈谈中国美术馆是如何在促进当代艺术创作中体现文化主体性的?
吴为山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浓厚的民族文化情怀、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进行创作,“形”塑中华文化之“神”。
“形”塑中华文化之“神”,须古今通达。中华文明有突出的连续性,其中有不变内核,也随时而动。作为文艺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时代观念的演进,不断吸收新养分而充盈发展。“形”塑中华文化之“神”,须中外交融。只有在交流中感知文化生命的体温,在比较与对话中充分把握民族艺术的独特性,才能形神兼备。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并对传统进行创新转化,重估、应用其价值,为人类文化的多元创造贡献中国智慧;另一方面,要在与世界对话中呈现鲜明的文化特征,并在对话与比较中实现“异质同构”、“同质互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历史中总结规律,在现实中捕捉灵感,在文脉中激活创造动力,让文艺作品融入当代中国的新创造、新成就,生成属于这个时代的审美价值,彰显文化自信。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我们要始终牢记“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高品质服务的中心”,要通过服务人民,检验创作。
作为文艺工作者,只有俯下身子,放下“架子”,真心与群众交心,才能创作出有情感温度、历史深度、精神高度的作品。中国美术馆历时三年组织创作的大型组雕《长征》,雕塑家们重走长征路,翻越海拔四千多米的夹金山,跋涉在深没膝盖的积雪中,走访当地口口相传的英雄事迹,真正体会到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理解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作品。
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馆围绕文脉延续性、地域完整性、风格多样性、作品艺术性开展收藏工作,为国家积累文化财富、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为创作提供灵感资源。中国美术馆打造了包括典藏活化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国际交流系列展在内的八大展览序列,展示高原高峰,回馈无私捐赠,彰显中国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激励、鼓舞广大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同时,中国美术馆不断将展览送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用经典藏品支援当地文化建设;开设大美课堂,通过优秀公教活动服务大众,启迪创造性思维;秉持“一块屏幕就是一个美术馆”的理念,融入传播新生态,催生观展新样态。
求是网记者:
作为收藏中华传统艺术的宝库,中国美术馆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的文化职责。中国美术馆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吴为山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持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揭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较之博物馆,美术馆紧扣时代脉搏,以涵养心灵的美术、美感和美育反映现实,寄托理想,彰显精神之境界。博物馆的历史、文物与美术馆的时代、创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此,二者合作,是必要,也是必然。近期,中国美术馆策划了“墨韵文脉”系列展,我们先后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八大山人纪念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等国内多家文博单位合作,通过举办展览,实现了藏品的互补,呈现出中华历史文脉的完整性,也衍生出更美、更蓬勃的文化活力。我们与各家博物馆共同汇聚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恒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优秀作品;共同建构使博物馆、美术馆形成有机关联的价值体系、评价体系和审美体系;共同发挥、发掘藏品的价值和意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创造的契合点闪耀时代精神的光芒。
今后,我们将通过各式展览让那些曾深藏在库房里的作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艺术珍品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创新发展和灿烂辉煌,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
求是网记者:
作为“国家文化会客厅”,中国美术馆承载着“加强国际国内交流”的文化使命。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中国美术馆做了哪些工作?
吴为山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点就是心与心之间的相通,特别是突出三个“一”,即“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经典的艺术作品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心灵图像,借由各国文化经典的互换交流,可以增进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心灵的沟通。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文化会客厅”,不断邀请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典作品、优秀作品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时让世界文化“走进来”。中国美术馆还将一批表现中国精神的雕塑作品树立在世界多个国家,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国际影响,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