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什么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河北省正定县大力实施古城风貌提升工程,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更好融合。图为2021年10月10日拍摄的正定古城南城门。人民图片 魏宏斌/摄
坚持守护根脉,准确把握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根本目标。“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忠实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全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保护好传承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必须增强历史自觉,用心用情用力保护传承珍贵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多层次、多方位、持续性挖掘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脉。
坚持保护第一,准确把握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基本原则。“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深厚情怀,强调“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只有当下保下来,后面才能传承发展好。对待这些遗产,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坚决纠治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利用不当等突出问题,坚决刹住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之风,坚决杜绝建假古董、篡改历史等起哄刮风现象,把各时期重要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保护好。
坚持人民至上,准确把握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价值取向。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把保护价值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坚持守正创新,准确把握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提出一系列要求。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城乡建设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用促保,加强活化利用,以改革创新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赋予新动力。
坚持交流互鉴,准确把握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时代要求。“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遗产,既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进人民群众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工作。必须坚持交流互鉴,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策划:侯亚景 审核:吴强 监制: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