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生产力爆炸性增长,推动了全世界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追赶世界前进的步伐,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性课题。而经历了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国家传统的以对外扩张为本质的现代化老路,,既已被这些既得利益者阻塞,又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除在冷战背景下依靠西方大国特殊扶植而发展起来的少数国家和地区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在现代化道路上奋斗和挣扎。而那些少数实现了所谓现代化的国家,也仍未能摆脱对西方大国的依附。如何实现适合本民族特点的现代化,仍是一个全球性课题。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第二个结合”是走自己道路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所指出的,“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因此,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在经济起步之初,发展路径的选择是关键,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确立一个适于自身需要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又成为避免“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最终考验。在这一进程中,发展道路与文化传统是否适配,在破茧成蝶的关键时刻是否会引发文化冲突而导致发展的中断,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世界上的重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大国,往往是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越远,文化上失去自我的忧虑就越深,文化冲突的挑战也越加尖锐。
发展中国家要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自身实际统一起来,必须要深入推动外来科学理论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创造出适合本国现代化需要的新文化,走出一条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厚重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重复别人的发展道路。把蕴含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之路的必然选择。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图为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一块篆刻着“赓续文脉”的寿山石。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摄
“第二个结合”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身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的,“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中“第一个结合”的确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了前进方向。“第二个结合”的深入推进,必将进一步筑牢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走向胜利的征程上不迷失自我、不偏离方向、不中途停滞,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独立自主、不依附他人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思想的营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合中国民心、更接中国地气,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科学与传统、历史与未来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第二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底色。这一现代化既不走全盘西化的错路,也不走文化复古的老路,打开了以“两个结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阔空间。
(策划:周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