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建成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运载火箭及卫星、飞船、空间站、探测器等航天器,在一系列重大工程中亮相登场、升级换代,中国航天进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的能力不断提高。
图为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飞船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中国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宿东/摄
进出太空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目前人类进出太空的方式,主要依靠运载火箭等航天运输工具,其中运载火箭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主要工具,是发展空间技术、探索未知空间的基础。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历经四代发展,已经拥有完备的大、中、小型火箭型谱,具备不同载荷进入太空的能力。
运载能力是火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直致力于提升运载能力。就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而言,1970年发射的长征一号仅有0.3吨。“十三五”期间,长征五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实现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级的跨越,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目前正在研制、计划2027年首飞的长征十号,预计运载能力将达到70吨级。
2024年6月22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中法天文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25次飞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个100次发射用了37年,最近完成的第5个100次发射只用了2年,发射频次增速非常快。从多级串联到多级串联加捆绑,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运载火箭发射的轨道从地球低轨道到高轨道、从月球轨道到行星际轨道,发射方式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无人返回到载人飞行,我国的运载火箭发展逐步实现系列化、模块化和通用化,发射成本不断降低,可靠性日益提高。
利用太空向广深拓延,持续发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人类利用太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通信、导航、遥感等各类人造卫星,利用空间环境和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各项服务。
通信卫星是用来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卫星。在通信卫星出现之前,地球上远距离的两地之间通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电缆,另一种是用地面无线电设备。无线电微波能传输的信息容量很大,又比较稳定。但是,除长波电台等,大部分无线通信手段的通信距离只有几百米到几百公里。20世纪50年代末,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人们很快想到,在远距离通信中可以利用人造卫星。为了加强从卫星上反射回地面的无线电波,人们把卫星做成像地面上的微波中继站一样,卫星接收到地面发来的无线电波以后先进行放大、再发向地面。自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至今,我国通信卫星实现了从实用到商用、从固定业务到移动业务、从窄带业务到宽带业务、从单星系统到星座网络的跨越,通信速率、容量、支持终端数量实现了万倍量级的提升,满足电视广播、远程教育及医疗、宽带通信等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同时,我国东方红系列通信平台快速发展,从东方红一号到五号,枝繁叶茂,不断壮大。
导航卫星从卫星上连续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导航定位。20世纪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建设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北斗系统突破了新型导航信号、星间链路、高性能星载原子钟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卫星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服务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北斗系统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这是我国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30年来的北斗系统研制建设实践,培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航天科技战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
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高时间分辨率的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当沿太阳同步轨道等近地轨道运行时,能高空间分辨率的对某指定地区进行遥感。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以资源、海洋、环境减灾、风云等为代表的遥感卫星系列,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对地成像分辨率最高优于0.5米,观测手段覆盖可见光、红外、激光、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等,应用于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领域。目前,我国在轨稳定运行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超过200颗,仅公益民用可见光卫星就可实现2米分辨率数据对全国陆地国土的季度覆盖。通过遥感卫星,我们既能感受世界的温度,也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微妙变化。
对太空的利用,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带来诸多效益。比如,在电力领域,北斗高精度定位用于无人机自主巡检、变电站机器人巡检、杆塔监测等业务;在交通运输领域,约有83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近5万艘船舶、2100多架通用航空器应用了北斗终端设备;在农业领域,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自动驾驶终端已达20万台(套),实现了跨企业农机作业数据整合,24小时动态监测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收获和拖拉机作业。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9%;其中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到3751亿元人民币。
探索太空求解未知,揭示宇宙自然现象及规律
探索太空,指以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为主要平台,开展空间科学探索。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目前,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中国空间站包括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飞船)5个模块。各飞行器既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截至2024年4月,我国已成功发射25艘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先后将35人次送入太空。中国航天探索太空的各项能力也不断提升。比如,货物装载空间和物资上行能力大大提升。相比于之前,新批次货运飞船密封舱装载能力由5.5吨增加至6.7吨,整船物资装载能力由6.9吨提高至7.4吨,上行载货比由0.51提高至0.53,运输效率位居世界第一。此外,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多项,4000余项成果应用于各行各业。这些科学实验和结果应用,促进了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造福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