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古城遗址何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被首次发现。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证实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农业
良渚文化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农业已经较为发达。
在良渚附近的茅山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水田,还发现了牛的脚印。良渚文化遗址中还多次出土木柄石头犁铧,说明当时牛耕已经较为普遍,犁耕稻作农业有了很大发展。
在良渚古城内高台上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发现了上万斤的炭化稻谷堆积,,经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这从一个角度印证了良渚发达的稻作农业是良渚文明得以繁荣的重要经济基础。
手工业
良渚文化的手工业技术已比较发达且趋于专业化,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等都达到较高水平。
手工业分工精细、技术发达,高端手工业被权贵阶层所控制和垄断。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如象征神权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权的玉钺都只出土于大型墓葬中,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化的为贵族阶层服务的高端手工业。
社会动员
良渚古城内城的城墙墙基宽达40米到60米,在墙基底部铺垫一层石块,石块上面堆筑黄土,这些石块和黄土都是从别处运来的,工程量非常巨大。
在城址以北靠近丘陵的地带,修建了由多条水坝组成的规模庞大、结构完整的水利系统,可能兼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其中,仅塘山主坝就长达5000米,高7米。
大规模水坝兴建的总土方量达上千万立方米,如果动员一万劳动力,至少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充分表明,位于良渚社会顶层的权贵阶层拥有高度的规划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具备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和调动能力,能够动员组织大量人力进行大规模公共事业建设。
阶级分化
在良渚古城内,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高十几米、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巨型高台,台上有多座大型高等级建筑,这应是城内最高等级的权贵——王的居所。
在良渚古城城内的反山和城外的瑶山等地,发现了多处修建在祭坛上的贵族墓地,这些墓葬不仅规模大,而且随葬品种类数量众多,有制作精良的玉器,包括带有神徽的外方内圆的玉琮、圆形的玉璧等祭祀用具以及武器——玉钺,表明墓主人生前拥有主持宗教祭祀和军事指挥的权力,而同时期一般社会成员的墓葬随葬品则寥寥无几。
这种悬殊的差别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阶层分化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产生了由王、官僚和富贵阶层构成的统治阶级和广大庶民构成的被统治阶级,人类由平等走向分化,社会由简单趋于复杂,这是社会发生质变的表现。
除了良渚古城,在太湖东南岸的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着兴化蒋庄、常州寺墩、昆山赵陵山、上海福泉山等良渚文化的大型遗址。
虽然这些遗址和墓葬的规模以及随葬玉器的规格和数量逊于良渚古城,但高等级墓葬随葬的玉器带有与良渚古城墓葬玉器同样的神徽,表明这些地方与良渚古城具有相同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和祭祀体系、社会结构和资源调配模式。
当时,已经形成以都城(良渚遗址)为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和小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式层级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的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实际上就是最初的国家。
暴力和战争
良渚文化高等级墓葬中较普遍地以武器——玉石钺随葬,一些墓葬人骨中可以看到被兵器砍后留下的痕迹,说明暴力和战争已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