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朋友圈里一半的人我都不熟(3)
大伟,32岁,工作七年,文化公司主编
工作7年,我换过三次工作,第一份是家居公司的产品文案,第二份是酒店大堂经理,然后就是文化公司的主编,做了有3年。
微信好友熟不熟,这个真的不好判断,工作有需要的,那不熟也得装熟。
家居公司的那份工作,负责产品文案的撰写,平时要和产品研发部门的人沟通交流,所以添加好友是无法避免的。
一件产品对接一个人,十件产品对接十个人,一年下来,研发部门的人除了他们部门老大没成好友,底下的人员都差不多互换微信号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始于产品,也终于产品。
还在同一个公司倒也还好,可一旦换工作,总有一种删除前任同事的冲动,尤其当新工作和上一份工作几乎没有交集的时候,这种念头更是蠢蠢欲动。
酒店管理本是我的大学专业,所以第二份工作就选择吃老本行了。酒店大堂经理是一个会认识八方人物的岗位,酒店入住的客人常有主动要求添加好友的,这个时候你又不好拒绝。
他们会在微信里和你诉说关于酒店服务的问题,褒贬不一,可是你都要接受,职业所需嘛。
有一些是老顾客,过年过节可能我还会发个短信寒暄一番,但绝大部分只是来到这座城市的旅客,下一次就不知道啥时候了,也不一定再次入住我们的酒店。
微信好友数与日俱增,一年增加一两百号人都很正常,新的工作就会带来新的人脉,而无效人脉占大多数。
如今的工作又和以前的大相径庭,曾经研发部门的前同事,酒店认识的住客,我估计再联系的概率微乎其微。这些人不在你的生活中出现,却还活在你的通讯录里。
苗苗,24岁,毕业两年,自由作家
老同学都是熟人吗?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最怕许久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的问候,不是要结婚,就是做微商。”以前没啥体会,这些年经历得还真不少。
去年,有个初中同学一时兴起,建了个初中班群,同学一个拉一个,最后凑齐了全部人。想来也挺感动的,这距离初中毕业都9年了,许多同学也不联系,能重新聚在一起也着实不易。
一些同学直接通过这个群互相添加为好友,失而复得的同学情能补一分是一分。虽说大家现在工作不同、所在城市不同,但也不影响,一同走过的青春还是蛮让人怀念的。
这次的相逢,让我得知原来有的同学早早就结了婚,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还有的自己创业,做起小生意,小日子过得挺好的;还有一小部分在读研考博,准备继续出国深造。
一时间的确找回了很多老同学,但是这份喜悦感并没有持续太久。
荣升妈妈的同学开始转发一些婴儿用品的点赞抽奖链接给我,让我帮忙给她的留言点赞;还有的会让我给他开的小店捧个场,转个朋友圈帮忙宣传一下;还有帮家里亲戚小孩投票的请求等等。
说句实话,真的挺烦人的,点赞、投票偶尔一两次倒还好,经常如此就让人有点受不了了;我万年都不发一条朋友圈,一发就是打广告,内心别提多不乐意的,有些就直接忽视掉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没有熟到随手帮个小忙也不觉得麻烦的程度。我们熟吗?认识三年不算短,可是也仅有过简单的接触而已,此后几乎没有联系,彼此的关系也止于同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