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 | 你是有多不懂事,过年才不回家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杨柳 的朗读音频
文 |丁是丁
据说很多90后的年轻人都不愿回家过年了。回家的理由可能只是“过年”,不回家的理由一千个人据说就有一万个,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想当年国企职工下岗潮时,有个大哥说不想过年,因为给家里买袋瓜子都要精打细算,别说给孩子们发红包了。大哥老家的人都觉得不可能,只有我妈说他们“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我看了一下,过年不回家大致的理由有这样一些:节日俗气,没意思,会被逼婚,会被问工作问薪酬问这问那,要见七大姑八大姨,要给亲友的小孩发红包,回家没事做,春运高峰票买不到,到处人挤人,不如一个人呆在工作的城市,不如三朋两友去旅游,不如轻松自在……
作为一个曾经的年轻人,我其实很理解这些理由和烦恼。谁年少时没有过几回回离家出走的念头呢?
考大学想考到天边,工作生活在别处,离家越远越好,想再也不听父母唠叨……我闺女面临高考,一个本省的学校都不打算报。我鼓励她,离我们家最远的新疆西藏海南任选,爱滚多远滚多远。
假如她将来不回家过年,那也是她的选择。我只能接受,只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这个家没有凝聚力,没给过她温暖,她连回都不想回来。
不回家的孩子,你心里怎么想的你爹妈肯定知道,他们是过来人啊。但是你知道你爹妈是怎么想的吗?我觉得,不,一,定。
我依然会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很好。备年货,厨房里各种蒸炸炒煮,热气腾腾……只是,还是有一丝丝的冷清,一点点的落寞吧,吃年夜饭的时候,饺子端上来的时候,鞭炮响起来的时候,别人问起来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
过年,家里少了的那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家,到底发生了什么?
记得有个公益广告,一位已经老年痴呆的父亲,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出去吃饭时却把水饺偷偷倒进衣服口袋里,他还记得“我儿子爱吃……”这一幕,胜过千言万语,万语千言。
因为行业特点和营销工作的性质,我们公司春节假期比较长,通常都有十几天的假期。有一年春节过后,我听说有个同事过年没回家,觉得有点诧异。
他是做销售的,经常出差驻外,平常跟家人就聚少离多,周围有多少人掰着手指头盼望着、算计着哪天放假,好回家跟父母家人团聚,他的家不过在百里之外,开车也用不了一个小时……
出于习惯或者没话找话,我正好碰面他就问怎么没回家过年,他说:“家里太冷了!”
他穿一件裁剪得很得体修身的外套,浑身洋溢着青春的阳光灿烂的气息。
我笑笑没再说话。后来又听说他没回家过年的假期,一直住在宾馆。
后来我去过他家一次。隔了没两年他母亲去世,跟同事一起去参加吊唁。
我在农村生活过,现在也有亲戚生活在农村,每年也会走几次乡村的小路,还是被他家所在的乡村的贫穷面貌惊到了。那是比我小时候见过的农村的房子更破败的老房子,他的父母的家,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又想,难怪他不想回家过年。一个在大城市读过书又在城市有一份还算光鲜职业的人,或许真的受不了家里的这种环境,低矮破旧的房子昏暗的灯光,还有衰老的气息,让人自觉寒冷。
可是,我真的忍不住还想到:父母供你吃穿供你读书成人了,你没有义务和责任帮家里改善一下吗?
可不可以用住宾馆的钱给家里买台电暖气或者烤火炉?哪怕只是给家里换个亮一点的灯,哪怕只是把公司里发的福利带回家,哪怕空着手回家……也能让年迈的父母享到你给他们带来的福,也能感到温暖吧。
跟那个同事只是泛泛之交。我不知道他母亲去世有没有令他遗憾,令他悔恨没有回家陪母亲过的年,多见母亲一面……
只是觉得那个已经成为前同事的同事有点不懂事。
这无关道德,只关家庭伦常。
在一个普遍没有信仰的国度,过年过节的家庭团聚类似一种宗教仪式,或者代替了宗教的仪式,让一家人能够心有所向、心有所属,这是我以为的“过年”的意义之一。
一个家庭如果连这种传统都不再传承,未来又能怎样?
有个前辈曾对我说过: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重情重义,看他怎么对待父母家人、兄弟姐妹就行了。如果一个人,对亲生父母都不尊敬不感恩,跟兄弟姐妹都不团结,在外面怎样呼朋唤友,怎样跟别人称兄道弟,都不可交、不可信。
我对此深信不疑。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据统计“一个人要长到21岁才能真正懂得‘感恩’”。我不知道是如何统计的,却知道有的人很小就很懂事,有的人即便长到41岁、61岁甚至是81岁,哪怕到死都不见得“懂事”。
一个“懂事”的人,必然懂得对父母感恩。感恩,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大概就是陪伴吧。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是成本最低、最好的陪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最简单、最朴实的告白。
朋友在一家商业企业工作,跟我说过一件事。前年春节,有个品牌厂家的业务经理直到放假前一天还没回家。那时空气中都弥漫着团圆的喜庆的气息了。每个碰到那位经理的人都会礼貌性地问一句:“张总,怎么还不回家过年啊?什么时候回家?”
听说他过年不打算回家,朋友就礼节性地、甚至有点开玩笑地邀请他“去我家过年吧。”那位“张总”就——真的去了。
大概是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山东人非常注重家庭伦理之道,重视合家团圆的每个节日。
我觉得邀请一个外人到家里过年,出于客气出于礼节的成分更多,真的去打扰,就未免显得太不客气太不懂事太不懂得尊重界限了。
后来才知道,那位“张总”,是跟老婆离了婚,又觉得不好回老家跟父母一起过年,只好假装过年还外地工作还在加班。想来也是有几分无奈、辛酸,还有点可怜。
有句烂俗的话,想来每个人都知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跟家人一起过年的理由可能只有一个,不回家的理由却各有不同,但几乎都可以指向一点——不幸福。
要么是父母的不幸福,要么就是子女的不幸福,彼此不愿意接纳。
幸福的家庭总是其乐融融,让离家的孩子想回家,即便是不能回家过年,也心里有爱,能感觉到彼此的幸福。
不幸的家庭各有原因,能回家、却不愿回家大概就是一种。除了不可抗力除了远隔重洋除了需要坚守岗位除了无家可归……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过年都不想回家。
可能,只是因为年轻,还不够懂事吧。
可能,只是因为爱得不够吧。
我相信,即便是随时随地都能够通话能够视频“相见”的当下,那些跋山涉水、争分夺秒地赶在除夕之前回家的人,那些顶风冒雪、千方百计跟家人相守、相聚的人,是幸福的人,因为被家人爱,也因为爱自己的家人。
春节的脚步近了,能回家的,就回家过年吧。哪怕讨厌过年,哪怕只是陪父母吃顿年夜饭,哪怕只是过那叫“年”的一天……
作者:丁是丁,专栏作者 、书评人,豆瓣|知乎:丁是丁,微信公号:丁是丁(dsd555555)
主播:杨柳,一个做起事儿来果断干练,遇着事儿时会胡思乱想,往往由理性主宰抉择但又经常感性大爆发,看似高冷实则亲和的90后双鱼女。在《读者》和你一起分享那些好的文章,和生活的点滴。
背景乐:李伟菘 - 雨天
编辑:虢雪
本期责编: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