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宜吃肉|祝诸位读者汪年快乐!
过年要吃肉?哪来的歪理?
哈,还真不是歪理。关于“过年=吃肉”这件事,有人早早研究过了,不信您往下读——
图文|转载自公众号:福桃九分饱(futaojiufenbao)
每到过年,饱妹就化身精致的猪猪女孩,吃喝不愁睡到自然醒,日常工作就是打扮得美美的参加朋友聚会、或者陪爹妈串门走亲戚,简直比皇帝还要爽!比皇帝爽是真的,因为清朝皇帝过年都是要加班的!从腊月23小年算起,到正月十九“筵九”结束,忙活接近一个月,才能有一丝喘息。
皇上大大过年都忙啥啊?
比如非著名艺术家爱新觉罗·"牛皮癣"——乾隆爷,除了平常爱在各种艺术品上题跋,过年也不忘炫耀自己的书法。每到大年初一,乾隆爷就张罗着写福字赐给王公大臣。
当然了,乾隆爷的年,可不止写个福字那么简单。在《皇上吃什么》一书里,就介绍了清宫是如何过年的。作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宫里绝对花样会玩!
▲写福字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过年保留节目
清朝皇帝夏天多居圆明园、畅春园、避暑山庄等地方避暑办公,或者秋天在木兰围场打猎,逍遥得很。
但是一到冬天,皇帝们就要收心回紫禁城了,因为年节很多,祭祀庆祝等事务很频繁。十二月二十三左右,各部就把公事“封印”了,准备应对更为“繁忙”的过节。除夕午时开始,皇帝就会在保和殿赐宴群臣,下午六点回到乾清宫,再享受家宴。
白天赐近臣的宴席资料比较少,因为这种宴席基本还是属于定制,算是臣子们的工作之一,每个人面前放一桌,磕头,赐酒,赐菜,磕头……臣子们陪领导吃饭,肯定也是不那么舒服的。
廷臣的宴席吃法,翁同龢写过。
▲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分开站立等待
▲上午11点皇帝落座,群臣进门,桌上已经摆好了前面说的这些点心
▲入座前就要叩头
▲先吃汤饭或者细粉鸡子(某种鸡蛋)
▲然后皇帝像中央厨房一样给大家赏菜,赏一道叩头一次
▲然后就是赏奶茶,又叩头,赏酒
▲最后是主食(如果是元宵节,就是几枚汤圆)
▲然后大家领赏各回各家
说回到除夕宴席,皇帝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过年过节都是吃家乡传统菜肴,所以晚上的除夕家宴主要是以野味和肉食为主 。
乾隆四十九年的除夕家宴,御用的一桌酒宴用了:
猪肉六十五斤,肥鸭一只,菜鸭三只,肥鸡三只,菜鸡七只,猪肘子三个,猪肚两个个,小肚八个,野猪肉二十五斤,关东鹅五只,羊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鸡六只,鱼二十斤,鹿尾四个,大小猪肠各三根……
相当的横(hèng),一桌要用六十五斤猪肉,二十五斤野猪肉。刨去各种损耗,至少猪肉的菜肴也在三十盘以上,简直是食肉一族的天堂 !
每个皇帝的口味不一样。乾隆就是肉食爱好者,不太爱吃水产。乾隆一生的膳食记录里面很少看到他进食鱼翅鲍鱼等食品,即便到了江南他也不吃鱼。
我翻出一张他在扬州的膳单,里面有:
糯米鸭子,万年青炖肉,燕窝鸡丝,春笋糟鸡,肥鸡徽州豆腐,蒸肥鸡油串野鸡攒盘,鸭子火熏馅煎黏团
黏团应该是年糕或者糯米类食品,煎一煎,里面还有鸭子肉馅儿,想起来就流口水。
除夕第二天是元旦祭,是皇太极定下来的规矩。
满族格外讲究祭祀,紫禁城里也有“堂子”。坤宁宫也是一个祭祀场所,元旦,春秋都是大祭。要遇到皇室婚礼或者丧礼,都还要大摆宴席和唱戏。
坤宁宫祭祀,每次都要杀两头纯黑的猪祭神,宫里有两口大锅,一锅煮猪肉,一锅蒸打糕。平时祭神的肉都分给乾清门的侍卫们,在地上铺个毯子,拿手撕着吃。
元旦祭的时候,坤宁宫和玉河边上的“堂子”要举行大祭,一般参加的人是爱新觉罗氏的皇亲贵戚。
祭祀的过程非常复杂难解。猪血用来灌血肠,切好煮完的猪还要先拼回完整的样子,据说是跟满族祖先的肇始神话有关系,而且煮好的猪肉不能出殿门,是等皇上皇后吃完之后,让参加祭典的人进门食用。寒冬腊月,人群等在殿外,闻着这煮好的肉香,肚子咕咕叫的声音一定是响成一片的。
新年正月里,清朝皇帝还会抽出时间办一场茶宴,参加的人就包括诸王、贝勒、贝子、大学士、九卿,参加的人就不限于爱新觉罗家的了,等于另一场新春团拜会。著名的千叟宴,就有茶宴的成分。
茶宴从康熙开始,在乾隆时举办最多,喝了茶君臣做诗联句,以松实、梅英、佛手三种,沃雪烹茶,叫三清茶,再加上一些点心。
史料里写说茶宴的起源是害怕君臣都喝醉了无法作诗,所以从酒改茶。但其实,我猜真相大概就是新年大家都吃到腻翻天,康熙皇帝一听到还要跟大臣们吃饭,就一拍大腿说,算了,喝茶清清肠胃吧,就这么成了定例。
不过,噬肉如命的饱妹是无论如何不会腻的,过年主题不应该就是肉肉肉吗!
作为现代人,其实比古人幸福多了。要知道,皇上元旦祭赏的福肉就是白水煮的大块肉,不加任何佐料,前去领赏的侍卫们都要袖里藏盐才能顺利咽下,绝对是闻着香,吃着痛!
▲吃白肉至少要加点蒜泥红油啊!
福肉当然要好吃才行呀!
关于《皇上吃什么》:
不只是过年,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了解:从乾隆到慈禧,帝后们的爆款酒单都有那些?给皇上下毒需要几步?如懿失宠之前的最后一顿,吃的是什么?历史上的甄嬛,最喜欢吃的居然是……
写文章/路大望琳子
编稿子/小小
设计师/Xman小卿
本文部分照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