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你那么忙,真的好吗?(3)
坟地是闹热得吵,小嘴都是大喇叭,比着嗓门囔、哭。回家清静许多,因多数人散去,直接回自家。
各人都是忙的,孩子要做作业、补功课、学画画、练书法、习英语、练跆拳道,厚各种功底;婴儿要回家吃奶(奶粉多是海淘的)、洗澡(坟地太脏);大人有的要加班,有的要烧饭,有的要下馆子接客,有的要——总之是有事,忙碌,没空耽下来陪母亲吃饭。
到吃夜饭时,只剩我一家三口陪着,连二姐,烧好饭也走掉,说是家里老母猪眼看要下崽,得守着。
我是给二姐发薪的,每月五千,要求她服侍老母。她也是用了心的,天天来做卫生、烧饭,只是自家事太多,公婆、老公、外甥、畜生,横竖是事。即便没事,她也不认为陪母亲吃饭是件事。
我曾集大家开会,提议三兄弟、两姐妹,各人至少一周回家陪母亲吃一顿夜饭。二姐毕竟领着工资,我要求她多陪两天。
二姐第一反对:我给她烧好饭就可以,干吗要陪她吃?理直气壮的。大哥其实和母亲住楼上楼下,也反对,认为母亲双手健爽,不用喂,何必陪。
大姐住县城,小弟在镇上,反对理由更足。我暗自赌气,要做样子给他们看,坚持每周末回去——除非出差在外。
可照旧无人响应,因为他们心底认为这不是个事。
他们认为不给父亲做阴寿是丢脸的,不陪母亲吃饭是通常的。
我讲父亲不在,母亲没人陪,很孤苦的,他们讲人老了总是孤苦的——大哥甚至借一句老话顶我:小孩都是哭大的,老人都是苦死的。
好像这是天理,我做的——用时髦话讲——是作秀,是对他们鸡蛋里挑骨头。
我知晓,这是认识的问题,也是现实的问题。
我们中华民族一向有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不知从什么时节起,敬老爱幼的天平发生倾斜,出现了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异象,小孩是皇,小皇帝的皇,含入嘴,捧上天;老人是黄,黄花菜的黄,遭嫌弃,受冷落。
我们心底装满自己的前程,孩子的前程,婴儿的安康,甚至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装下,却时常将给你生命的那个老人挤出心,晾一边,让他们长年独守空屋,孤苦伶仃,并不以为耻。
据人口统计报告,中国已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对老人的关爱是个社会问题。但首先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认识问题。
我因为晓事迟,父亲走得早,没有为他尽到孝,这一直成了心头一个痛,永远弥补不了。
正因此,我以切身感受忠告大家,尽孝要尽早!百善孝为先,孝道里藏的是最基础的良心、爱心、修养、道德,失掉这些最基础的东西,谈何前程?莫非前程就是一个妄想,一朵锦云?
不久前,我去央视做节目,节目有格式,嘉宾须挑一个关键词展望2018年。我挑的是“老人福”,是老人享福的寄予。
这词是十分老,老掉牙,像件报废的旧农具,或许已在许多人家发霉、腐烂。
这年月,新词一个个冒出,流行。去年,冯唐的“油腻”一词连着“中年萎缩男人”,一夜在屏幕上疯成参天大树。
我希冀,今年这个老词能长出新芽,焕发神采,老当益壮,成为流行热词,热在大家心头,做在大家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