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女儿,嫁给好好说话的家庭有多重要(3)
而同样的语义以简单粗暴、上纲上线、指桑骂槐、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式说出来,收获的则是对方的暴跳如雷、火线升级和拒不行动。
不仅是夫妻之间,后者也更容易与外人发生是非口角。
去年,骇人听闻的武昌火车站砍头事件,起因只是一碗面涨了一块钱。
而如果店老板换一种平和的口吻,说:“对不起,春节开始因为原材料上涨,我这也加价一元钱。还没来得及改动标牌,请您理解”,多半就会相安无事。
可事实是,这老板盛气凌人地说 :“我说多少钱就多少钱,吃不起别吃,给老子滚!”结果遇上了同样脾气暴戾和性格偏执的吃客,却不想丢了性命。
不仅是成人之间,未成年的世界里也是同样。
因为家有小娃,我特别关注过多起校园霸凌案。诚然,这些施暴的孩子多半性格有问题,但那些看似偶然被施暴者选中的不幸孩子,却都有着惊人的共性:
他们多半行为怪异或举止另类(落单者最容易被攻击),要么怯懦胆小或自卑孤僻(与父母完全零沟通),要么太过强势或者太过软弱,要么不会说话,要么一说话反而引爆对方……
对家人好好说话,受益的不仅是夫妻双方,更是自己未成年的孩子。
我的好朋友妙妙,从小出生在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因此成年后的她,情绪依然特别敏感。
她说自有记忆以来,父母虽然相爱,但几乎从没停止过吵架,怒吼、冷战、甩头而去的戏码经常上演,一言不合就翻脸。有时候上一秒觉得很温馨,下一秒立刻风云突变。
所以她的性格特别脆弱,一直端着小心、察言观色、活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注意,跌落万丈深渊。
并且长大后的她,说话方式也似乎复制了家人的模式。明明是友好的氛围,内心里是善意的想法,可话到嘴边就换了一种说出的方式,引得周围人败兴散去。
结婚后的她,和先生常常发生口角。
某次和先生大闹,看到女儿在旁吓得抽泣,她忽然记起自己小时候的痛苦回忆,于是下定决心以绝对的清醒和克制,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让女儿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