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1940年晚春,德军入侵比利时和法国,英军大部分兵力撤至法国港口小镇敦刻尔克。时任英国首相、因绥靖希特勒而闻名(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的内维尔·张伯伦被温斯顿·丘吉尔取代,后者走马上任的头几周,敦刻尔克大撤退则是他任期内第一桩“大事件” 。
如果说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上映的《敦刻尔克》还原了大撤退事件本身。那么《至暗时刻》则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注解,决策的发生,其背后的深意等等,某种意义上,乔·怀特的《至暗时刻》可以看作《敦刻尔克》的续篇。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
才过去不久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这两部电影一起入围了最佳影片。《至暗时刻》更因加里·奥德曼的精湛出演斩获最佳男主演。
《至暗时刻》的原著作者安东尼·麦卡滕(无独有偶,麦卡滕亦曾以伟大物理学家霍金的青年时代为蓝本,写就《万物理论》,昨天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离世让很多人伤感,译文君也在此致以哀悼,推荐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部同名电影。)认为他的小说向公众提供了危急时刻下如何践行政治艺术的新见解和细节。丘吉尔当时不受保守党多数同僚的待见(特别是张伯伦和他的死党——老奸巨猾的哈利法克斯),也不被国王乔治六世所信任。政局不稳,军情告急。这位新任首相感情丰富,饭量大,早餐要配威士忌,烟不离手,在试图从两种坏主张中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时,受到挫败感和自我怀疑的不断侵扰。
安东尼·麦卡滕接受访问谈论 《至暗时刻》
英国是会加入一场毁灭性的战争,还是苟安于希特勒一纸条约下屈辱的、多半是暂时性的和平之下?
安东尼·麦卡滕巧妙又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段历史,这一位显赫人物身上的戏剧元素。
加里·奥德曼扮演的丘吉尔
任何讲述一位名人的故事都要面临一个问题,如何从人们熟悉的故事中挖掘出那些不同,那些动人的部分。作为二十世纪最受人尊敬和借鉴的人物之一,丘吉尔,这位领导力的代名词;怪物时代的伟人;精辟语录的源头,也是人们引证的榜样。要如何写出他身上的种种迷人特征着实考验着每一个想要进行挑战的作者。
而当导演乔·怀特第一次读到安东尼·麦卡滕的《至暗时刻》时,他便被对方精湛的描述所吸引。在麦卡滕笔下,丘吉尔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凡人,不再是不可触及的偶像抑或魔鬼,他没有刻意走极端,将一位伟人请下圣坛丢进阴沟,而是选择直面他这个人本身。
《至暗时刻》选择将视角投向纳粹德国横扫欧洲的1940年晚春。德军绕开马其诺防线后占领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法国也危在旦夕,英国时任首相尼维尔·张伯伦被迫辞职。丘吉尔临危受命,面对对他持怀疑态度的国王,图谋拉他下台的其他战时内阁成员以及手足无措的公众,他在下议院发表力挽狂澜的演讲,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麦卡滕着力于这一特殊时期一系列经历的刻画,层层递进,塑造了一个此前从未有过的首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