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期【正道讲座】 周智勇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2)
《驿路梨花》这篇传统名篇中传达的使命感责任感,我想就是它重回教材的一大原因;在七上和七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有朋自远方来、天下国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这些活动主题不难看出,教材活动设计抓住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责任。既有友情、亲情,更有爱国、爱家。这种国家认同感是正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卖油翁》中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很好的告诉了学生们实践动手有时候比纸上谈兵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2.思维发展与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该如何理解?
我们认为: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与英语、日语、俄语等学科的共同目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共同的目标;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与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共同的目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共同目标。
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四个方面:
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祖国语言(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民族共同语,对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也即是母语)的建构与运用,主要是“汉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学科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重在语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主要是“汉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学科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重在语言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主要是“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重在语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主要是“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
构成语文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四个方面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语言文学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文学)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四个方面,不在一个层面,不是并列的关系。
“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整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体系的根基,既是“汉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途径,也是“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应当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达成。----徐林祥、郑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热”再认识》《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8期
“汉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整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体系的中心。
“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点。
“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整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体系的组成部分。
“双基” “三维目标” 核心素养
现在提出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为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崔允漷教授说: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语文“双基”重视语文知识传授与语文技能训练,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但也可能导致知识灌输、纯技术训练,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倾向。2001、2003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从“双基”到“三维目标”的转变。语文三维目标的提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期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忽视三维目标是个整体,将其割裂为并列的三类目标或三项目标,或者过于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偏重人文性目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