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小时贫穷定律:为什么你越忙越穷?(2)
除了指责“富士康”,
我们还能思考什么?
发生这种事,质问富士康当然是必要的。
但除了质问,我们还应该得到点什么。
从18世纪欧洲资本家剥削劳工,到今天的富士康血汗工厂,事实上,这个世界没怎么变。只要依然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要低端产业链无法完全被机器取代,这种现象就会一直存在。
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如何避免成为这样被严重剥削的人?
美国一学者,名校博士毕业后,没有去华尔街当金融高管,也没有去大公司拿高薪,去了贫民窟。
她研究的课题是:为什么陷入贫困状态的人很难脱贫。
很多人觉得,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够勤奋,不愿意思考。这个世界大把挣钱的机会,如果他们足够努力,懂得抓住机会,怎么会一直陷在贫困状态中?
女学者隐瞒她名校博士的身份,潜入贫民窟,像他们一样生活工作。
她详细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大同小异:
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要起床,由于时间紧,早餐只能匆匆吃点面包。
工厂制度严格,不允许员工随便离开岗位。因为是流水线式操作,所以连上厕所必须申报上司请假批准才能去。
时薪很低,必须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才能拿到保证基本温饱的工资,如果想要体面一点,需要工作更长时间。一天24小时,一大半都在固定的工位上度过。
午饭和晚饭都是吃快餐,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
终于下班了,累,精力早已经消磨殆尽。睡觉之前会有几个小时的娱乐时间,为了纾解一天的困乏,酒吧、夜总会、歌舞厅、都挤满了人。
大概会在11点到12点之间喝得醉醺醺地回来,睡觉。
持续循环这样的日子。
这就是贫民窟生活着的穷人日常的生活,以最廉价的劳动力获取报酬,每天工作超10个小时,下班后的娱乐活动往往也是简单的感官刺激。
经济学家将这种生活状态称之为“贫穷的死循环”。
其实,贫穷的本质是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陷入死胡同,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在死胡同里打转,而无法脱离这种生活状态。
贫穷的死循环:
单位时间值决定了你的未来
什么叫“贫穷的死循环”?
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个概念,“时间单位值”。
一个上班的白领月薪一万,每天8小时工作,周末双休。
一个摊煎饼的大妈,月薪2万。
将此两人对比,乍一看,摊煎饼的大妈比上班的白领挣得多多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前段时间,北京煎饼大妈月薪三万火了,知乎上有人详细剖析了煎饼大妈的日常工作:
每天凌晨5点起床,准备原材料;无论风吹雨打,都要把煎饼车推到指定位置;买煎饼的人一般在早中晚上都有,为了能多挣点,必须要守到晚上9点,才能回家。
回家之后,不能立刻休息,还要收拾一下,锅碗瓢盆归置好,已经晚上十点半多了。
并且,摊煎饼没有休息日的概念,想多挣点,就得天天出活。
白领月薪一万,一个月工作22天,每天日薪是454元;每天工作8小时,时薪是56元。
煎饼大妈月薪两万,一个月工作30天,每天日薪666元;每天工作17个小时,时薪是39元。
如果把工作环境考虑进来,白领不用被风吹日晒,空调能挡住酷暑,每年都有出游福利,每年都有年度体检。煎饼大妈什么都没有。
财经作家玮玮说:“不要被高收入迷惑,很多人的高收入并不是由高价值劳动带来的;他们高收入的背后,是高付出、高风险、高折旧,很多人是拿命在换钱。”
“时间单位值”就是以尽可能小的单位衡量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