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太久,就不必到了”(2)
那天我微笑着听他讲完他的工作经历,然后把他送走,在简历上写下一行红色的备注。
我给人事部门的反馈是:连自己最重要的事情都可以迟到,公司将无法把工作放心交托。
明知今天是关键行程,交通可能会出现拥堵,就该做好准备,早早出门。
临到最后才发现时间晚了,不停道歉,气喘吁吁地奔跑……对不起,这不会得到同情。
如果分不清轻重缓急,说明你根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更难以在这个残酷社会立足。
迟到与否,不仅仅是体现细心与认真,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人的责任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犯人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中被关押了50 年,一直担任图书管理员。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马上要刑满释放时,他不但没有欣喜若狂,却开始惊慌失措。
因为他已经完全习惯了监狱体制化的生活,他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充满恐惧。
为了不离开监狱,老布先是举刀杀人,以求得在监狱中继续服刑。然而最终他依然被放出监狱。
▲图片来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他入狱时只见过一两辆汽车,出狱时满大街却都是汽车,他在一家小超市工作,老板看不起他,他也做不好。
他怀念在监狱里的生活,受人尊敬,生活稳定。
最终他写了封信给狱友们,说宁可拿枪打劫也希望回到监狱,可是自己太老了,已经做不了这种事了。
他写:“希望监狱不要再放出像我这么老的人。”
他最终选择在小旅馆里自尽,在房梁上刻下最终的遗言:BROOKS WAS HERE(布鲁克斯来过这里)。
自由来得太迟了,迟得已经没有来临的必要。强制性的来临,只会带来崩溃的结局。
某天看电视,看到一位弃婴在孤儿院长大成人后与亲生父母相遇。
亲生父母接受访问时声泪俱下,称当年是因为家境贫寒,万般无奈才放弃了孩子,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希望可以找回孩子,补偿孩子。
镜头一转,那位已经生出青色胡茬儿的小伙子一脸漠然。
记者问他:“你愿意与父母相认吗?”他点点头:“愿意。”
记者又问:“那你愿意跟他们回家吗?”他说:“不愿意。”
记者问他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