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永恒的眷恋
哈尔滨文学经历了共和国69年的光辉历程和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几代作家的跋涉与探索,经历苦难与辉煌的奋斗历程,彰显出冰城文学苍劲雄浑、壮阔激越的精神品质和独特魅力。作家们饱蘸生命的热血与激情,描绘出大气豪放、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和波澜壮阔的故事。 copyright http://www.0668bo.com
岁月沉浮 传递呐喊
1903年7月,中东铁路建成。随着蒸汽火车的轰鸣,俄国及东欧侨民大量涌入哈尔滨。教堂、钢琴、芭蕾舞、丁香花……渐渐勾勒出这座城市最初的欧陆风情。
流亡在哈尔滨的俄国作家和诗人,也在这座迅速崛起的远东名城,记录下背井离乡的苍凉和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作为俄侨文学的代表,阿恰伊尔、尼古拉·巴依阔夫、瓦列里·别列列申、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他们在哈尔滨创作的小说、诗歌,刻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哈尔滨烙印。俄国侨民作家为哈尔滨文学开启了“白银时代”,俄侨文学是哈尔滨特殊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视角,记录并影响着哈尔滨文学的发展。
20世纪初,俄式风格的小木屋是当时哈尔滨城市的特色建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青年画家冯咏秋居住的牵牛坊。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左翼文化青年——萧红、萧军、金剑啸、白朗、罗烽、舒群等,经常在此进行文化活动。这些人后来被称为“东北作家群”,成为影响东北乃至全国文学的重要群体。
夜幕下的哈尔滨,一大批有才华的文学青年聚集在一起,以哈尔滨为文学创作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山河沉沦、家园破碎的悲愤之情化作民族不屈不挠的记忆,东北作家群慷慨悲歌,用文学作品构成一幅幅充满呐喊和热血奔涌的历史画卷。因历史名人而蜚声天下的古城古镇不胜枚举,位于哈尔滨松花江北岸的呼兰,就因女作家萧红而闻名遐迩。她创作的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形象地展示了这片土地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也为她那条充满叛逆和抗争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1935年,萧红的中篇小说《麦场》改为《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正式出版,鲁迅先生写下序言。李英辉的《最后一课》、罗烽的《呼兰河边》、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骆宾基的《边防线上》、端木蕻良的《浑河的急流》等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先导。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呈现出血脉相融的人文情怀。
红色经典 演绎传奇
1946年,哈尔滨最早迎来新中国的曙光,一批来自革命圣地延安和鲁艺的文化工作者,随着解放大军一起来到哈尔滨。因战乱而离开哈尔滨的东北作家群中的一些老作家,也长途跋涉陆续返回哈尔滨,其中就有白朗、舒群、萧军、塞克等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哈尔滨这片黑土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独特的自然风貌与地理环境在作家的视野中充满神奇,成为不竭的创作源泉。来自延安的作家于敏,以哈尔滨机车车辆厂工人抢修铁路桥支援解放战争的事迹为背景,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桥》,该片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延泽民的电影文学剧本《千里雷声万里闪》等作品在那个激情年代产生深远的影响。严辰、沙鸥、梁南、方行、王书怀、刘畅园、中流等老一辈诗人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黑土气息。
在激情燃烧的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哈尔滨这座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批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脱颖而出。作家林予创作的《雁飞塞北》是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剧作家丛深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戏剧界公认的作家之一。1962年丛深创作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在北京演出300多场,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之后又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作家关沫南的电影文学剧本《冰雪金达莱》,再现了东北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故事。剧作家乌·白辛是新中国成立后成就卓著的赫哲族戏剧家,他先后改编创作出20多部歌剧、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1960年,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后于1963年上映。上世纪50年代,乌·白辛创作的话剧《赫哲人的婚礼》,成为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作家陈玙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相继搬上银幕和荧屏。林予和谢树合著的长篇小说《咆哮的松花江》在读者中影响较深。
建国后的哈尔滨文学创作欣欣向荣。作家们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发掘新事物新人物,为冰城文学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创作经验。
黑土风情 再度崛起
新时期,哈尔滨的文学创作呈现勃勃生机,现实主义题材和传统回归的文学创作成为冰城文学再度崛起的态势。
小说《爱的权利》是女作家张抗抗新时期伤痕文学的代表作。1979年,张抗抗的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0年,小说《夏》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昔日的霍尔瓦特大街、敖连特电影院、尼古拉教堂,这些哈尔滨人熟悉的城市印记,在迟子建的小说《白雪乌鸦》中重焕异彩。女作家迟子建创作的《伪满洲国》《额尔古纳右岸》《群峰之巅》《候鸟的勇敢》等经典佳作,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和“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奖项。
作家梁晓声无疑开启了知青文学的先河。作家以几十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题材,以北大荒人艰苦创业为背景,以激荡的热情,生命的尊严,使文学作品充满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三部作品,构成梁晓声北大荒“知青小说三部曲”。蒋巍的报告文学《人生环行道》《在大时代的弯弓上》,与贾宏图合著的《大洋的此岸与彼岸》分别获得全国第二、三、四届优秀报告文学奖。作家贾宏图著有报告文学《她在丛中笑》《大森林的回声》《大江向洋去》《大爆炸》等20余部,其作品三次获全国报告文学奖。1982年,作家刘子成与人合作的电影《飞来的仙鹤》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91年,剧作家王忠瑜创作的电视剧《赵尚志》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等五项大奖。
女诗人林子的组诗《给他》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阿成的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从他的《年关六赋》《胡天胡地风骚》等小说,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黑土风情。作家张恩儒的《望云峰》、李汉平的《梦·泪·梦》等文学作品,与作家们共同构建了新时期冰城文学的风景线。
更多获得国家各类文学奖的作家群星璀璨,这些或出生在哈尔滨,或曾经学习工作在哈尔滨的作家们,用独具魅力的文学作品,构成了哈尔滨文学一道道璀璨的星河。
风华再现 书写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