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永恒的眷恋(2)
哈尔滨洋气多姿,黑土地充满神奇的梦幻,为冰城作家们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创作源泉和生命土壤。黑龙江籍作家鲍十的小说《纪念》,引起导演张艺谋的关注,改编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片获第50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第23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第20届金鸡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200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哈尔滨市文联、市作家协会、哈尔滨文艺杂志社、哈尔滨文学创作所编辑出版《哈尔滨文学历史回顾典藏金刊》。一部部厚重的文学作品集,从1922年追源溯流,展现哈尔滨文学80多年的沧桑巨变。
新世纪以来,一批活跃在哈尔滨文坛上的作家们再次展示了自身的创作实力。作家雪墨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远东角斗场》,以中东铁路为远东角斗场,再现了震惊中外的黑暗势力与正义斗争的搏杀,留给人们深刻的思索。近年来,反映哈尔滨时代风情和城市变迁的影视剧相继推出,已故作家李五泉的长篇小说《街上有狼》获第四届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传奇大掌柜》。剧作家修来荣创作的电视连续剧《浴火危城》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第一部灾难片。该剧讲述了“大清总医官”伍连德临危受命,战胜1910年特大鼠疫,拯救哈尔滨人民的历史事件。作家唐飙的长篇小说《桃花巷》,改编成院线电影《松江往事》。2017年,唐飙的长篇小说《谋杀·1946》改编成电视剧《黑土热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片在央视热播。作家何凯旋创作的小说《图景》获得“双柏查姆杯”首届《大家》先锋新浪潮奖。
女诗人李琦的诗歌《李琦近作选》获鲁迅文学奖。哈尔滨老作家陈凤翚,诗人巴彦布、陆伟然饱蘸激情,笔耕不辍。
岁月如歌,记忆不会褪色。无论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作家,还是反映这座城市的文学作品,都共同见证了哈尔滨的历史沧桑和时代变迁,也蕴含着对这座城市的无限深情和永恒的眷恋。
张静波/文
(责任编辑:武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