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高中教学即将大变脸! 速看高中9科核心素养一览表及考法汇(5)
本题题干来自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数据,需要学生依据实验的具体情况作答。题目设问为问答式,部分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本题涉及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表现及其级别见表5。
1、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政冶认同素养,才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科学精神
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发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价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
3、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4、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人们热心公益活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膏少年公共参与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和參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1.整合学科知识
《经济生活》:核心在于处理人的无限需求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关注现实,考查精细,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中理性精神的培养;
《政治生活》注重考查主体(政府、公民、人大、主权国家、政党、民族宗教等),考查一般较为宏观,突出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公共事务、公共管理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政治认同和法治精神;
《文化生活》承担的是学生对精神现象主要的认知任务,设问方式一般较为灵活,突出核心价值观和政治认同;
《生活与哲学》主要任务是改造学生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生自身发展,这个模块重视探究活动,设问以人为主体较多,突出理性精神。
2.关注思维提升
以语文为基础,以逻辑为牵引,以学科为引领,以思维为灵魂
思维提升是命题的灵魂。
变重视结果思维改为重视过程思维,拓展学生思维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3.聚焦核心素养
内容上,注重考查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培养,以考试帮学生记忆、领会、内化;
形式上注重创新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层层剥笋,找出设问的核心与实质;
答案是学生核心素养外化的载体,学生作答的过程就是其核心素养提升和外化的过程。
历史事实、历史叙述、历史解释
作者:魏佩敏
单位: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时空观念相关题目和复习指导
作者:陈宝妮
单位: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微山一中 贾峰清
一、人地协调观
1、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包括: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
2、人地协调观要贯穿于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线索;教学情境和教学设计要实现人地协调观的教育。
3、自然地理教学中要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强度、后果、原因。
4、人文地理教学中要以“了解人类活动过程及其区位因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强度、后果、原因。
5、区域地理教学中要以“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评价区域人地关系,并提出人地协调的对策”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协调人地关系的办法。
二、综合思维
1、综合思维是认识地理事象时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地理问题时的思维能力。
2、认识地理演化(运动、过程)时,主要应用“动态”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用动态的眼光认识地理要素、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
3、认识地理成因(区位)时,主要应用“全面”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全面分析地理成因(包括: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地理成因)。
4、认识某区域的地理事象时,主要应用“系统”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系统的认识区域内,要素与要素、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5、归纳地理特征、分析地理成因类问题时,主要用要素综合的能力;分析地理演变(发生、发展、变化)类问题时,主要用时空综合的能力;分析区域特征的形成及人地关系类问题时,主要用区域综合的能力。
三、区域认知
1、区域认知是把地理环境组织为区域加以认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