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怎么走
■苏霍姆林斯基与中国教师①
编者按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对教育工作充满激情,他不仅善于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活动,对孩子始终充满爱心,而且勤于笔耕,著有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文艺作品。其作品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很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更成为许多中国教师的入职入门书。今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本报推出特别策划“苏霍姆林斯基与中国教师”,回顾苏氏著作对中国教师产生的影响,探讨教育经典阅读与教师成长的关系。
时光荏苒,犹记得1983年中师教育学课上老师讲到苏霍姆林斯基,并把他的名字记在了自己的教科书上,转眼苏霍姆林斯基已诞辰百年。打开记忆的闸门,当年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思想与著作最多的时光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读大学及最初工作的一段时间。当时欧美与苏联的教育思想和著作被大量翻译过来,布鲁纳、瓦根舍因、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一连串的教育家与著作进入我们的视野,其中尤爱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不像其他学术著作那样艰涩难读。时隔30余年,回忆当时情景,再翻看旧时笔记,仍感受到温暖,得到新的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成果丰硕,著作等身,截至1980年初,苏联为他出版的书籍总印数已达300多万册,并译成德、日等多国文字广为传播,尤其是1969年出版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曾获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并重版6次,翻译成十几国文字。在近期中国知网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主题,显示资料有1825篇,其中包括一些期刊针对今年苏霍姆林斯基诞辰百年而出的专栏。运用问卷星随机调查50名小学教师,只有两人不知道他的名字,96%的答卷者知道他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90%的答卷者读过他的《给教师的建议》。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对我国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影响最大的国外教育家之一。
与同时代的赞可夫、巴班斯基等专门的教育研究者不同,苏霍姆林斯基自17岁担任农村小学教师起,直至逝世,一直从事中小学教育实践,成为教育实践家与理论家。他的独特性在于将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起跑线
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会感慨他的教育思想是如此丰富且站在时代前沿,今天读来仍表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关于教育的阐述涵盖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美育、集体主义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课外活动、困难儿童、教师等诸多方面,构建了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特立独行的教育途径与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朝着“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的方向发展。《给教师的建议》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年级的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苏霍姆林斯基给这少数孩子编了一本首先要动脑筋思考的习题集,由读题到思考,费佳越来越感兴趣,由此阅读更多的书籍,五年级赶上了同学,六年级对物理发生了兴趣,七年级毕业后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为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够采用这样的方式帮助费佳,是因为他认为儿童各不相同,阅读对儿童的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智力是智育的目的……可以说,科学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为苏霍姆林斯基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具有满腔的教育热情,对学生也无比热爱,但由于没有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不能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健康地发展。应该说,学困生在中小学,尤其是某些农村小学三年级之后,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学生是真的学不好、老师教不了吗?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观,缺乏恰当的理念与方法,最终导致视而不见或事倍功半。
教育与研究有机统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器
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会发现教育与研究对他而言已有机融为一体。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白天听课、上课、日常工作,夜晚分析、研究和整理资料,次日早晨进行写作。他花了20多年的时间,观察幼儿园与小学生的集体活动,参加低年级学生的劳动和游戏,深入细致地研究不同家庭6—10岁儿童的精神发展问题。他还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近4000名6—11岁儿童对一系列问题所发表的看法和意向,分析了2000多个孩子根据想象编写出来的故事。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第一条就指出:请记住,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观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他举办了6岁儿童的预备班,一直到十年级毕业,他亲自担任班主任。正是由于他在教育中自觉地将教书育人与教育研究有机结合,他的专业发展迅速蓬勃,研究成果于上世纪50年代之后喷涌而出。1957年他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并获得一系列奖项与荣誉称号。
在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的论述之中,也是非常重视教育研究的,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认为学校领导者本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研究者”。为此,他建议教师通过做教学笔记、观察儿童的笔记、科学“前沿问题”与“国内外学校事业情报”的书刊报纸摘录等,积累原始资料,形成创造和思考的素材;围绕儿童的个性及其全面发展、具体学科的学术问题、教学过程的规律、读书过程中引起的有趣问题展开研究。他还在学校中建立各种研究组织,定期召开研究报告会,全校教师有26人先后在各级教育性报刊上发表过质量较高的研究文章,专业发展取得理想效果。
教育区别于其他人类劳动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其具有创造性与不确定性。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教育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敏感性,时时处处对教育进行观察、反思与研究,由“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智慧型”教师。教与研合一、并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英国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说: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共同体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