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你一定要给孩子的3种教育
台湾一位知名作家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
作家有一位朋友,朋友家里有一个8岁的女儿。
作家第一次见朋友女儿的时候,小女孩天真浪漫,记忆力很好,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可以把只见过一次的酒牌上的樱花,三两下就轻松地描绘出来。
作家认为这位小女孩很有才华和想法,便常常建议朋友,可以培养小女孩这方面的能力。
但作家的朋友却总是以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来搪塞。
10年后,作家再见到小女孩,女孩身上的、眼里的灵气都不见了。
手里拿着烟,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与同居男友两个人坐在角落处,互相窃窃私语,还不时对客人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原本很有灵气的女孩,因为父母没有给到适时的教育,逐渐走向了平庸。
看着女孩,作家感叹:“原来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有‘有效期’,小孩儿是老天爷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老天爷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所以,在“父母”这个角色还有效的时间里,一定要完成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一旦父母“过期”了,再想教育孩子,花再多的时间和心力,也很难对孩子有实质的影响,只剩下叹息、后悔的份儿。
父母的保质期只有十年,那么,父母要如何在这十年内,给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呢?
罗素认为,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特性,按龄养育很重要。
·1-3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我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
从这位诺奖得主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会对其性格养成和终身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好习惯培养得越多、越早,父母在未来育儿的路上,也比较轻松,而且更容易取得好的成果。
·3-6岁: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赏
我家北北刚开始学自行车的时候,特别胆小,害怕摔倒,迟迟不敢让他爸放开扶着后座的手。
后来,我看这么一直拖着也不是办法,便不断对孩子说:
“北北,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你这么聪明勇敢,学自行车这么小的事,怎么能难得倒你呢?”
得到了我的鼓励,北北好像突然开了挂,两脚一蹬,自己勇敢地骑了很长一段路。
英国的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