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富二代连杀三人逍遥法外,有钱真能为所欲为?丨毒药头条
我们在银幕上看过太多杀手形象。
他们或冷酷无比,
或内心扭曲,
又或者,在某一刻,他们选择向信任的人展露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在这类作品中,导演们总是将杀手身上的某类特质无限放大,
然后制造一个与之截然不同的性格反差,从而颠覆观众对这个角色的想象。
遗憾的是,生活并不像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那样富有戏剧性,人性的隧道,比你我想象的要幽深许多。
今天要说的这个杀手,他具备了上述角色的一切特质。
因为自己是富二代的关系,在残忍谋杀三人后,他成功躲过了牢狱之灾。
《纽约灾星》
The Jinx: The Life and Deaths of Robert Durst
这部纪录片,由华纳旗下的HBO电视台倾力打造。
凭借精良的制作,其在豆瓣创下9.1的傲人成绩。
烂番茄上,影评人和网站用户也双双祭出高分。
影片聚焦的人物来头不小。
罗伯特·德斯特,这个臭名昭著的名字背后,有着不容小觑的家族势力。
据罗伯特介绍,他的家族在纽约商界颇有威望。
上世纪70年代,德斯特家族凭借开发地产生意,成功跻身纽约市富豪榜前列。
他的父亲西摩·德斯特,曾被外界形容为“拥有纽约之人”。
说他就是“美版王健林”,不过分。
和大多数幻想一夜暴富的普通人不同,本身就成长于富豪之家的罗伯特,从小衣食无忧,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
然而即便如此,他却坦言自己过得并不快乐。
而这,多源自不幸的童年。
在罗伯特7岁时,他的母亲就跳楼自尽。
丧母之痛,和父亲因为生意常年不着家带来的孤独,让罗伯特从小就感受不到家庭带来的温暖。
成年后,原本被父亲寄予厚望的罗伯特开始接手家族生意。
然而,孤僻的性格,让接班人的资格很快被弟弟道格拉斯半路截胡(实际上是摩西改换了继承人人选),并最终导致了兄弟二人反目。
因为担心哥哥的恨意过浓,为防患于未然,道格不得不雇佣保镖防身。
实际上,弟弟的担忧并不是没来由。
受困于童年阴影的罗伯特,因为长期孤立养成的怪异性格,其人格也在分裂。
分裂的后果,将给认识他的人带来灾难。
在详细探讨三桩令人闻风丧胆的凶杀案之前,纪录片对罗伯特的过去做了充足铺垫。
如之前所提,强大的家庭背景之于他,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它可以给罗伯特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但反过来,也成为制约他的无形屏障。
对于一心想用实力证明自己的罗伯特而言,这是无法接受的。
为了摆脱人们贴上的标签,他一直在尝试逃离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束缚。
先是和平民百姓的女孩结婚,
然后自己开铺子经营起小本生意。
但最终,家族的召唤让罗伯特无可避免地被收编——直到自己的叛逆和孤傲彻底惹怒父亲,让他失去了继承权。
离开公司的罗伯特,随后因为妻子失踪的案件备受外界关注。
关于妻子被谋杀,且凶手是罗伯特的论调一直在坊间存在。
因为太过热门,这起失踪案当年还被改编成了电影。
▲《美丽破绽》
在看过成片后,一直拒绝接收外界采访的罗伯特坐不住了。
他和该片导演安德鲁·杰瑞克奇摊牌,与对方约了一期专访。
而这,成为《纽约灾星》创作的契机。
▲导演亦是《纽约灾星》的创作者
作为上世纪的一桩悬案,罗伯特妻子的尸体一直未被寻获。
当人们费尽苦心去揣测罗伯特是不是真凶时,一桩无头抛尸案再度把这位富家公子推向风口浪尖。
据警方交代,作案人的手法极端残忍,而被害者,正是和罗伯特居住在一起的室友。
为了伪装自己的富豪身份,罗伯特当年入住时,不惜通过乔装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性别,让人误以为住进来的是一个女人。
后来,罗伯特放下戒备,和室友成为了朋友。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冲突中,罗伯特“失手”开枪打死了这位室友。
为了掩盖罪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分尸销毁罪证。
因为有钱雇佣顶级律师的关系,在成功说服陪审团相信罗伯特是无心之过后,
这起案件最终以罗伯特“处理尸体不当罪”获刑9个月宣告终结。
如此荒唐的结果,自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一个声称“自卫”从而击杀室友的人,第一时间不是选择报警自首,而是用残忍手段将对方分尸,还企图蒙混过关。
换你,你能相信他是无辜的吗?
▲向来严肃的《纽约时报》也不忘在副标题玩儿黑色幽默进行讽刺
这起分尸案,不但让凶手罗伯特逍遥法外,也让相信司法正义的控方黯然神伤。
虽然辩方律师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但私下,尚有良知的人,看穿了罗伯特的真实一面:
这位客户,就是个冷血无情的杀手!
透过分尸案回溯之前的失踪案,一切似乎已经不言自明。
在还原那起著名的历史悬案时,导演加入了罗伯特与自己对谈的内容,让纪录片的立场变得相对客观。
通过罗伯特和间接穿插的第三方叙述,可以看到,罗伯特与妻子的婚姻,因为二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理念,在后期变成死水一潭。
家暴,成为两人婚姻破裂后的常态。
毫无疑问,家暴中,女性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在拒绝了妻子分割财产的离婚提议后,曾经的爱人,成为罗伯特杀人的首位受害者。
和分尸案一样,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罗伯特试图伪造不在场证据,以证明自己和妻子的失踪毫无关系。
不过这些都被认识女方的亲朋好友提出反证打脸。
眼见事情即将败露,罗伯特赶紧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大学时期的挚友,同时有黑道背景的苏珊续命。
在朋友的关系网和影响力的双重作用下,失踪案的真相被暂时压下。
然而令苏珊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次援助,将在未来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事件起因,是苏珊遭遇财务困难,向欠自己人情的罗伯特“借”钱。
很显然,这笔借款是只进不出的,罗伯特也深谙此道。
对于财富一辈子都花不完的罗伯特而言,这笔钱也许不算什么,真正让他担忧的,是苏珊接下来的举动——
她打算向警察“聊聊”罗伯特之妻失踪案。
罗泊特很清楚当中存在的风险,为了解除后患,他再次扣动了扳机。
从警方后续搜集的证物来看,苏珊的房间中没有任何打斗痕迹,家里也无行窃发生。
一切都预示着,杀苏珊的,是她的熟人。
更戏剧的还在后头:
在苏珊死后不久,警方收到一封匿名信,正是这封信,让警方发现了苏珊被枪杀的事实。
而信封抬头的“比弗利山庄”字样,无论是笔迹还是错拼的方式(正确拼写应为“Beverly”),都和罗伯特曾经寄给苏珊的信件相差无几。
笔迹鉴定专家也表示,两封信,系同一人所为。
铁证如山面前,罗伯特的反应,成为全片的高能时刻。
对于正常人而言,这一刻是非常紧张的。
导演拿两封信与罗伯特对质时,纸张的明显抖动,足以可见其内心的紧张程度超乎寻常。
这份之前未被警方注意的物证,也让罗伯特乱了方寸。
尽管在剧组工作人员面前佯装镇定,但采访结束后,没及时关上麦克风的自言自语,已经向观众吐露了数年来被掩盖的邪恶秘密:
有人认为,这样的独白,在法律程序上而言,并无法纳入到有效证物之中。
不过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多年来,有关罗伯特·德斯特有无杀害他妻子的报道时有涌出。
然而由于对信息源发布动机的不了解,虚虚实实,一直难见分晓。
节目中的这段独白,无疑是对逝者的最好交代。
尽管需要伏法的人,如今已有74岁高龄。
▲图源:Getty Images
在《纽约灾星》中,观众见证了一个自视甚高的纨绔子弟,从镇定自若到瞬间崩塌的全过程。
罗伯特的遭遇,总让我想起另一宗迷案。
相似的是,对方当年也凭借类似手段,逃脱了世纪审判。
▲O·J·辛普森
不同点在于,一个是因为肤色受人关注,一个,是因为家缠万贯。
罗伯特·德斯特的故事并不是偶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有钱就能为所欲为”,一直是大家默认的游戏规则。
当钱能主导一切,人们将会看到一个丢弃灵魂、漠视生命的世界是多么的可怕。
不知不觉中,强势的会越来越强势,弱者,永远只是待宰的羔羊。
如果法律的漏洞向富人大开,下一个罗伯特·德斯特,还会远吗?